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南京市沙洲中学 朱贵华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红色旅游的方式,在导游的介绍下,使学生了解红军在瑞金、遵义、会宁所留下的历史遗迹。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旧地重游诗词的写作地点娄山关、六盘山,从而加深对诗词写作环境的理解。
2.通过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模拟导游组、诗歌朗诵组、历史剧表演组、手工艺制作组,在各个小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合作的意识。
3.通过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历程,从而真正的理解红军长征精神的实质,“在逆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二、活动准备
1、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南京“重走长征路”红色旅行团。并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模拟导游组、诗歌朗诵组、历史剧表演组、手工艺制作组。
2、明确各个小组的职责:模拟导游组:南京全程导游(活动主持人)主持整个旅游活动,当地景点的导游(地导)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诗歌朗诵组:朗诵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歌《忆秦俄·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历史剧表演组:表演红军长征期间的历史小故事。手工艺制作组:制作各种与长征有关的手工艺品,如:小红旗、小红五角星等
3、将整个长征的路程分成三个大的旅游目的地:出发地——瑞金、转折地——遵义、会师地——会宁。在旅游目的地的中间穿插诗歌朗诵、历史剧表演等活动。
三、活动过程
导入:在长征交响曲的乐曲声中,主持人自我介绍后,宣布南京三中初二(5)班“重走长征路”红色旅行团出发了,同时不忘提醒大家戴上红色旅行团的标志—小红旗、小红五角星。
第一站:出发地——瑞金
红都瑞金
1、瑞金简介:
瑞金市位于
江西省东南边陲,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
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瑞金留下保存完好的180多处革命旧居旧址和1万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瑞金战斗和生活过。
瑞金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五代唐建县,历时千余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客家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城址、村址和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等。这些历史文物与现今人们保持的许多传统习俗,无不展现着浓浓的客家风情。
瑞金的名胜和纪念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旧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
纪念塔、红军检阅台旧址、红军烈士纪念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局旧址、毛主席旧居、周副主席旧居、朱总司令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红井、公略亭、博生堡、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大柏地、“关山”
鏖战大捷旧址、武阳长征第一桥、叶坪、沙洲坝、罗汉岩、龙珠塔、云龙桥。
2、投影介绍:
背景:今日瑞金的红都广场
投影一: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的今昔对比
图一:瑞金昔
图二:瑞金今
投影二:“毛主席”的称呼第一次叫响
“南京北京比不上‘瑞京’,美国英国比不上兴国。”
1931年11月20日,当大会执行主席曾山宣布,瑞金改名为瑞京,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后,“一苏”大会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而此后75年漫长岁月里,谢家祠堂也由一个家族聚会、祭祀场所成为红色政权摇篮而载入史册,“‘一苏’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当时任弼时提议,请毛主席为‘一苏’大会题词。‘毛主席’三个字一出口,大家愣了一下,片刻,掌声雷动。”“毛主席”的称谓就在这时第一次被叫响。
叶坪,这是沙洲坝之前的中央行政中枢所在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初的会场布置,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挂着一面红旗,旗上缝着一颗黄色的五角星和斧头镰刀图案,马克思和列宁像分别挂在中间,红色横幅上写着“工农炮(堡)垒”、“民主专政”的字样。
古树遮蔽下的谢氏宗祠至今仍是叶坪最显赫的建筑,这一座祠堂装下了当时整个国家的首脑机关。走进祠堂,我们看到里面用木板隔成了15个小房间,外面挂着的牌子写着“外交部”、 “劳动部”、“财政部”、“教育部”……讲解员说,当时的政府各部门,就相当于如今国务院的机构,一间间狭小的房间,就是一个个部门的办公室。当来到毛主席旧居时,讲解员指着一盏煤油灯说,当时中央政府总务厅专门发出通知,要求注意节约。比如点油灯,红都领导一级的工作人员办公规定点三根灯芯,而下一级的只能点两根,一般的单位只能点一根,而身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尤其注意节约,每当他看到油灯里有三根灯芯,总是要弄灭一根。
图一: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上的毛泽东故居当年被敌机炸开的树依旧苍翠。
图二:叶坪的谢氏宗祠是当时整个国家的首脑机关所在地
图三: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大门。
投影三:瑞金市沙洲坝镇的红军井
“沙洲坝、沙洲坝,三天雨不下,没水洗手帕。”沙洲坝因“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而闻名。1933年9月,毛泽东为解决沙洲坝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动手挖井;一口小小的“红井”,成为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困难的历史见证。如今,位于红井旧址旁的沙洲坝村民小组依托“红井”品牌,走“小产品”工业化之路,生产“红井”牌粉丝、“红井”牌矿泉水、瑞金革命旧址微缩工艺品等,年销售收入近600万元,人均3万元
图一:红军井
图二:记者在瑞金红井品尝清冽甘甜的红井水
图三: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小学的学生来到革命旧址饮用“红井”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投影四:红军烈士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为五角形体,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红军烈士纪念塔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自动募捐的热潮。中国工农红军残废院捐大洋二十一元二角九分六厘;直属医院政治部捐大洋八元七角一分;一军团八月三十日来电,已集中捐款二百四十元……在这些募捐队伍中,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的故事特别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他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红军烈士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工程筹备处的同志知道谢大爷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肯收,谢大爷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你们就让我为儿子和其他烈士尽点心意吧!”。就这样,从前线到后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一双双热情的手,一颗颗滚烫的心,为了缅怀牺牲的将士,他们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元、两元、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1934年2月2日上午8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隆重地举行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中央军委主席朱德走上塔座,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在几年斗争中被国民党屠杀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以及红军领袖赵博生、黄公略等同志牺牲的情形。朱德最后号召大家要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为重现历史风貌,1955年在遗址上按原貌修复了烈士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红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红都瑞金的胜景和重要标志,更成为后来人对革命烈士寄托无限哀思的地方。每到清明,学生们总要前来祭奠,中央领导到了瑞金,首先就是要向烈士塔敬献花圈,表达对烈士的崇敬。是啊,烈士塔的每块石子,都附着烈士的英灵,都记载着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私奉献、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
图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图二:图中解放军女兵在江西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前缅怀烈士.
图三:我的长征崔永圆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
重点:红军在瑞金故事的讲述。
第二站:转折地——遵义
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会址简介: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这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巍峨峨。整个会址是一座 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 窗”,有抱厦。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楼上有梭门梭窗。檐柱顶饰有垩土堆塑的花卉。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门窗涂饰赭色,镶嵌彩色玻璃,窗外层加有板门。楼内各房间设有壁橱。整个主楼通西阔25.75米,通进深16.95米,通高12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三十年代最宏伟的建筑。会址大门临街,门两侧原是八间铺面,是柏辉章家的商店。进大门,穿过厅,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砖彻牌坊,上有彩瓷碎片嵌字,前为“慰庐”,后为“慎笃”。过牌坊是小天井,天井南侧有小门通往柏家的内四合院,北侧是主楼。
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时的原貌。会议室东壁墙上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橱,西壁是一排玻璃窗,中间放一张赭色长方桌,桌下放一火盆,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靠背椅。会址大门临街,大门正中高悬巨匾,毛泽东1964年手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金碧辉煌。
2、投影介绍:
投影一:遵义会议旧址
图一:昔日遵义会议会址
图二:今日遵义会议会址
投影二:遵义会议会议室
图一:昔日遵义会议会议室
图二:今日遵义会议会议室
投影三:遵义会议参加者(一)
图一: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图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投影四:遵义会议参加者(二)
图一: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
3、遵义会议参加者: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毛泽东(1893年—1976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朱德(1886年—1976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兼一方面军司令
陈云(1905年—1995年)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周恩来(1898年—1976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兼一方面军政治委员,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
张闻天(1900年—1976年)又名洛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
秦邦宪(1907年—1946年)又名博古,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稼祥(1906年—197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邓发(1906年—1946年)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刘少奇(1898年—196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黎平会议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何克全(1906年—1955年)又名凯丰,共青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
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
刘伯承(1892年—1986年)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遵义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李富春(1900—1975年)中央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林彪(1907年—1971年)红一军团军团长
聂荣臻(1899年—1992年)红一军团政治委员
彭德怀(1898年—1974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军团长
杨尚昆(1907年—1998年)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政治委员
李卓然(1899年—1989年)红五军团政治委员
邓小平(1904年—1997年)中央秘书长
李德(1901年—1974年)又名华夫,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顾问,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
伍修权(1908年—1997年)翻译
重点:遵义会议参加者照片的介绍
毛泽东诗词的朗诵:
第一篇:忆秦娥·娄山关
1、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简介: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娄山关〕在
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
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2、投影介绍:
投影一:今日娄山关
图一:娄山关顶峰
图二:娄山关盘山路
图二:娄山关山顶
投影二:娄山关纪念
图一:娄山关风景名胜区
图二:娄山关石刻
图三:娄山关石碑
图四: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投影三:忆秦娥·娄山关
图一:毛泽东书法:忆秦娥·娄山关
历史剧表演: 飞夺泸定桥
历史影片欣赏: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过雪山草地
毛泽东诗词的朗诵:
第二篇:清平乐·六盘山
1、清平乐·六盘山诗词简介: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
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作者自注:“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2、投影介绍:
投影一:今日六盘山
图一:六盘山之春
图二:六盘山之秋
投影二:六盘山红色纪念
图一:六盘山红军纪念馆
图二:六盘山红军纪念亭
投影三:清平乐·六盘山
图一:毛泽东书法:清平乐·六盘山
第三站:会师地——会宁
会师圣地会宁
1、会宁简介: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会宁
会宁古城,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之称
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全县辖24个乡、4个镇,5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5.8万人,境内有汉、回、东乡等7个民族,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在1500—2400米之间。国道312线、309线横跨东西,省道靖天路、定会路贯穿南北,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在国家《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会宁已经被列入“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同时被列入“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
2、投影介绍:
投影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会宁是当年各路红军唯一经过全境胜利会师的地方,也是将星一度荟萃的地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邓小平、李先念、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九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八位大将,1955年授衔的宋任穷、杨成武、洪学智、张爱萍等45位上将和136位中将、千余名少将,长征和会师期间都到过会宁。会宁因三军会师,将星荟萃而彪炳史册,成为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
图一: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部.
图二:到达陕北的红二方面军一部.
图三:到达陕北的红三方面军一部.
投影二:会师门
始建于明洪武六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古城楼,从历史的角度讲,这座城楼珍贵,它比故宫还早10年,说它珍贵,更重要的是这座古楼因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此胜利会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以千计的红军将领在城楼上活动,而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会师楼"。
图一:甘肃省会宁城西关,红1、红4方面军在此庆祝会师昔
图二:甘肃省会宁城西关,红1、红4方面军在此庆祝会师今
投影三:会师纪念
会师纪念塔
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在三军会师50周年之际,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邓小平同志题写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纪念塔环抱共10层,第11层封顶。三塔合为一塔,象征三军会师。
塔内还悬有甘肃楹联学会会长安维翰撰写的对联:"会一二四方面红军,忆井岗举旗,遵义筹策,大渡桥横,金沙水拍,过草地,爬雪山,除腐恶,斩荆棘, 长征途中三军明良遇,将相和,肝胆相照,风云际会;宁千万亿倒悬黔首,顾祖厉激浪,香林放彩,关川穗硕,青江风徐,去郭城,穿韩砭,越沟岔,翻坡寨,枝杨镇上全民箪壶迎,袍泽与,诗文传捷,酒肴犒师。”
三把剑
三把剑为长征胜利景园入口处标志,此标志是三把剑造型,为艺术性抽象建筑,主体钢筋混凝土浇铸,采用新型现代材料镜面不锈钢贴面,剑高分别为24米、22米、16米,基座高1.5米。体现冲刺向上,开拓创新之精神和“刺破青天锷未残”之意境。
图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986年修建)
图二:长征胜利景园入口处标志:三把剑
投影四: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
2006年10月,会宁县关于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的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图一:会师圣地盛装迎宾
图二: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落成开馆仪式在会宁隆重举行
图三:《长征组歌》再燃红色激情
重点:由史及今突出今天的长征精神
小结:红军长征精神:“在逆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学生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已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并写在课前准备好的南京三中初二(5)班红色旅行团的标志—小红旗、小红五角星之上,然后相互之间转赠,作为此次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活动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