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政治

人生有“实”不浮华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01-11

人生有“实”不浮华

 ——观王荣老师《曾经的那些岁月……》反思我们的思品教学

     认真的听了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王荣老师的人生讲述,看到了一幅从青年教师走向名师大家的壮阔风景。想想自己,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领悟,有这样的一些启发:

    1.准备,是为了更高的期待。机会总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王荣老师成“大家”的名师之路又一次强势的证明了这一点。但恰恰是这一个点,理应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问鼎“有效”乃至“高效”,我们就要准备——就要像王荣老师高调准备发稿一样准备!准备的越充分,我们得到的会越多,离“有效”和“高效”之境就越近。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预设的过程,套用南京市白下教研室吴敏老师的一句备课心得:只有充分和合理的预设,才会有自然和艺术的生成。在此,和各位同仁共勉。

    2.筑梦,是为了更灿的逐梦。人生难免有梦想,这是王荣老师人生经历的题中之义。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有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我们人为的将之分成了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无论你怎么分解这个目标,她其实都是你心目中的“梦想”,要想筑梦成功,我们要脚踏实地;要想梦想能够“螺旋式上升”,我们就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筑梦。无独有偶,南京市栖霞教研室李宝玉老师又有一句授课心得:目标要尽量高点,如果你把目标定在“太阳”上,最起码,你的目标会达成在“月球”上;但如果你的目标仅仅定在月球上,你达成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就很小,作为担任德育任务的思品学科教师,每节课一定要构建自己的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此和各位老师分享。

    3.进步,是为了更快的起步。进步,在教师职业生涯通常会是一个常态,但像王荣老师这样——“唯进步、不止步”的却很少。“于斯于德,唯有楚才”,只要我们像王荣老师那样,踏踏实实走脚下路,真真切切写书意人生,我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华章。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做好课后反思、课例反思和教学反思。就像南京市建邺教研室许冬红老师所说的那样:反思是进步的开始。反思就是思考,思考就是一个患“得”患“失”的过程,真正的反思就是存“得”修“失”——因为存“得”修“失”者得天下!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共同聆听。

    4.讲述,是为了更美的音符。讲述是一个真诚交流的过程,就像看到王荣老师的文字,虽然相睹不识、相隔千里,但笔者仍能听到王荣老师内心深处的流淌着智慧的脉搏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在现在技术的高位“轰炸”下;我们不能在教学模式的频繁“侵扰”下;我们不能在教学理论漫天飞的“天女散花”下失去了最初的教学技能:讲授法。能说会道即便是在当代的今天,也理应当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式的讲述,笔者认为是个真诚交流、真心倾诉、真实情感流露的过程,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大关键。就像南京市教研室王小叶老师所说的那样:真正的课堂一定有这个必备要素——真。真就是真实、真诚和真情。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共勉。

 

 

【附王荣老师成长录】

“我的成长故事”征文

曾经的那些岁月……

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王 荣

 

“校先进教育工作者”、“镇十佳青年教师”、“姜堰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泰州市学科带头人”,一个个证书镌刻着我成长的足迹,勾起我往日的回忆,把我带回到曾经的那些岁月……

惊喜:我的文章变成了铅字

也许因为个性的原因,凡事我不喜欢拖拉,总是“紧前不紧后”。2001年中级职称通过后,我就开始为6年后的高级晋升犯愁了。我立即着手准备论文,老实说,当时动笔写文章的动机还是很功利的,目光就盯住职评,没有想到成长,更没有想到日后会和“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沾上边。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对发表文章真是缺乏常识,不了解相关报刊的栏目设置、篇幅要求、文章风格,只是胡乱地写、胡乱地投。稿子发出后,我翘首期盼,希望收发员能意外地送给我一封来自报刊社的信件,有时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竟自己跑到收发室去看个究竟。但是,好长一段时间,杳无音信,不要说样报样刊,就连退稿也没有,我经历了一个广种无收的郁闷过程。

为了发表文章,我订阅了《中学生时政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一报两刊,开始研究、琢磨,揣摩相关报刊的风格和文章的特点,着手写一些切口小、有观点、可操作的小论文,并及时投向各路报刊。几经周折,我的第一个豆腐块终于在2003516日的《泰州日报》面世了,我喜出望外。在“得一望二”的心理催促下,论文的雪球就这样慢慢滚动起来,到了申报高级职称时,大大小小的论文竟也有20余篇……

惭愧:自己还是个中级职称

对我来说,2006年暑假是一个极不舒心的暑假。在酷热难耐的日子里,不知什么原因,我竟然咳嗽不止、周身湿疹,连续打了两周的点滴,竟无济于事。更糟糕的是,此时我接到了一个“尴尬”的任务——泰州师专举办高级教师职前培训,邀请我——一个中级职称的教师去做讲座。此情此景,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知道,给准高级教师做讲座,我的分量实在是太轻了!

没有退路,唯有精心准备。那时那地,我满脑子思考的都是讲座,婉谢了朋友聚会,减少了走亲访友,就是在打点滴的当儿,我也在梳理着讲座的思路,印象中,我拟的题目是“学习新课程,感悟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从新课程确立的主要目标、新课程呼唤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思品教学三个方面展开。在开讲之前,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拿出讲稿,打开课件,推敲、斟酌。

8月16日下午,讲座在泰州师专教学楼101教室举行,听众当中,有我的学兄学姐、同事前辈,甚至还有我的老师。本身底气不足的我唯恐有辱使命,对不起泰州师专的邀请,让广大培训老师失望。

结果是令我欣慰的。讲座结束的时候,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好多老师拿着U盘来拷贝我的讲稿和课件。直到3年后的2009年暑假,兴化中堡中心校的盛长平老师还发电子邮件告诉我:“2007年高级职称考试初中思品试卷一条关于教师角色转换的题目,我答了您2006年暑假在泰州师专高级职务提高培训上的讲座内容——反思教师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 

感悟: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7年,我高级职评顺利过关。一般老师,在高级职称如愿以偿后,通常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此“封顶”,在论文写作上留下空白,这恐怕也算是一种“高原现象”!

2008年4月,初三进入专项复习阶段,我根据题型特点分类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然后,我把总结的解题方法稍作整理,形成了一个关于解题方法指导的系列,发给了《中学生时政报》。如果说,之前的论文是为了职评的话,那么,现在的论文更多的是为了分享——对新的观点、想法、做法,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2009年寒假,我接到时政报孙瑞娟编辑的电话,孙老师首先向我解释“解题系列指导”没有及时刊发的原因,然后要求我把它按另一种板式稍作调整,准备连载。从21日到329日,《中学生时政报》连载了我的5篇解题指导的文章。2009年暑假,泰州市举行第二批“三级骨干教师”评选时,我申报了泰州市学科带头人,并侥幸通过。对照申报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专业条件之一——“近3年来,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的研究论文6篇以上”,我总算懂得了“创造条件等机遇”的真正内涵。

收获:唯有付出才有所回报

人必须战胜自己。我常用“细节决定成败”、“差距就在业余时间”来勉励自己。有时,备一份教案、命一份试卷、编一个专题,总不忍心一混了事,总感觉它是我的一次签名,和我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近乎“迂腐”的想法,练就了我严谨、认真的品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我也想邀三五知己打牌、在网上与好友聊天,每当此时,我总扪心自问,能否把这个时间用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杯茶、一本书,如入仙境;要么,干脆打开电脑,聆听孙云晓、魏书生等名家的视频讲座。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近乎“可笑”的做法,培养了我的兴趣,让我苦并快乐着。今年6月,在申报姜堰名师时,整整自己的材料,竟也难以想象的厚重,面对自己曾经留下的痕迹,一种收获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坚持,才有成就。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我会踏一路脚印,洒一路汗水,播一路希望,醉心书海,潜心研究,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争取或大或小的收获,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