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的达成来审视现行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
一、教材审视的背景
说起这次审视教材的背景,本人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流行经典的现行教材。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系列教材,从用的范围来说,在全国拥有大半壁“江山”,从大环境来说,这是一本流行的教材。因为人教社的资源和实力,教材本身在编写和修订的过程中日趋成熟,人教的实力和全国的视野相得益彰、共臻极致。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套禁得住考验、经典性强的教材。因为流行,所以暴露得广,修订的意见来源多;因为经典,指瑕的可能性就小。
第二,呼应版主的事业经营。看到版主全军老师的拳拳教改新教材之心,甚是感动。全军老师也单独QQ留言,希望学生参与这次活动,感动之余忠人之事,于是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刻反省自己的思绪,深刻冥想自己的备课尴尬经历。
第三,内趋自己的成长经历。看到这次苏州星港全军老师的10月活动主题,首先是高兴,细细品来,私下觉得是自开坛以来最难的一次主题活动。因为难——需要变“仰望教材”为“俯视教材”,所以迟迟不敢妄加评论;因为难——要深度剖析、审视自己的教材观,所以自己又倍加珍惜,始终将这件事放在案头,夜夜思索。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拷问,这是一次难得的促使自己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的机会。
关于这次的思路,本来想结合自己编写经历来谈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终觉不妥,于是,还是按全军老师的要求,“剑”指教材,从自己的思绪说起。
二、教材审视的呈现
本文不想在教材的具体细节上有过多停留,只想从实际教学需要的层面来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普遍性的共性的“瑕”。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从大的方面主要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作为基层的一线教师,我们迫切需要能够帮助我们迅速达成三维目标的教材,换句话说,教材的解读要直接,教材的呈现要利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
就这一点认识,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基于知识目标的教材整合。我们的教学首先由知识性目标,思想品德学科也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她应当以知识为载体,知识的考察方式是考试评价,因此,思想品德学科要关注考试评价。我们不止一次的经历,为了在考试评价中取得好成绩,我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时间的复习,而常见的复习方式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整合知识。于是,本文始终认为“便于整合”应当是教材编写的题中之义。
但我们的现行人教版初中思品教材,在“便于整合”的层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
比如,同样是谈“文化”,我们八年级有《世界文化之旅》;九年级有《灿烂的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同样是谈“民族精神”,我们九年级面有《弘扬民族精神》,后面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同样是法制,七年级涉及到,八年级涉及到,九年级还在涉及……
……
这些就给基于整合的教材复习带来了跨度和难度。
此外,基于目标的教材整合在知识性目标的解读层面做得也不是很好。比如,我们七年级谈的“自尊”、“自强”、“自信”……“情趣”、“兴趣”和“情操”……这些名词的内部联系其实很近,这就给教材解读带来了困难。
第二,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材引领。思想品德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之一就是:思想品德学科是担任德育任务的学科。因为担任“德育”任务,所以学科很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换句话说:我们要重视学生心中所想,帮助学生走出思想的误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科要立足学生的思想误区,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材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时俱进的关注学生心灵真实的想法,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我们的教材也要多给学生遐想的空间,自我扣问的留白。
比如我们七八九三个年段的法律教育,有很多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法律是少数人的文字游戏,和中学生无关;或者生活中总是有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利用法律谋私……那么我们的教材就要关注这种心理,帮助学生走出这样的误区。
比如我们的国情教育,现在有些中学生会认为都是进行洗脑;或者说所谓国情教育只会说好,不说不好……那么,我们的教材也要关注这样的心理。
第三,基于能力目标的教材培育。思想品德学科是担任德育任务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考试评价再所难免。本人认为教材也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生活大众化细节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事,让教材体现工具的特质。另外,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丰富和的发展我们的教材,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学大纲的引领下参与教材的开发和补充。
比如,我们八年级所说的正确消费,我们完全可以在教材最后加一个学生教材开发栏目:消费宝典。
比如,我们七年级的防范侵害,我们也可以形成在教材的适当部分加上一个类似于“防范侵害小窍门”之类的栏目。
……
真实的东西往往能打动人,教材的开发应当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微妙,真正关注学生不是用从几个编写老师用生活经验、成人化眼光来想象学生,而应当是直面学生——让学生的建议走上“大雅之堂”,让学生的思想盛开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三、教材审视的建议
第一,童贞、童趣的回归。笔者曾经有一次看到澳门版的思品教材,感触很深。和我们人教版的教材一样,澳门版的教材也关注中学生的日常问题,也注重思想的引领。但更多的是童贞、童趣的延续。教材中成人化的语言在低年级涉及很少,基本上是儿童化的语言,在中等教育中继续延续初等教育的特色。因为立足于童贞、童趣,所以教材的难度不大;因为关注童贞、童趣,所以教材的文字量小、说教成分不大。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中(例如大量的漫画等)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达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我们的教材也应当如此,我们在低年段更应当延续初等教育的童贞和童趣;在高年级也要注意尽量少使用过多的成人化的语言。这是本文给人教版教材的第一条建议。
第二,正面、正向的引导。我们手中所用的现行教材,举了很多生活的现象,这很好,说明教材关注生活,关注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对接。但只要我们仔细的审视教材,我们会看到教材中有许多例子德育的价值值得商榷。
比如,我们的法律相关的例子,在列举生活中种种违反法律的现象的过程中,是不是注意了这些例子的正面性?
比如,我们的防范侵害、我们的消费现象,甚至国情中所举的例子,是不是考虑到了这些生活实例的正向性?
……
对此,我给人教版教材的第二点建议是: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尽量举正向、正面的例子;即使是反面的例子,在引导时,教材也要注意从正面、正向的角度来引导。
第三,校本、生本的开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本文认为这句话同样也适用我们的教材。真正的教材应当是教材使用者开发、编写和修订的。
我们的教材的使用者之一是我们的广大教师,广大基层的教师,而不仅仅指名校的名师,我们的教材在开发使用和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广大基层教师完全可以提出种种建议。我想,这也是这次论坛开展这次活动的题中之义。笔者时常看到很多的教辅在最后一页或者一单元结束总会有一个有“使用建议”栏目来收集该教辅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的人教版教材能否开设这样的一个通道?
我们的教材的使用者还有我们的广大学生,我们的学生在使用过程能否跟真正跟教材进行对话?他们的先进理念能否我们的教材?……
对此,本文给人教版的第三个建议是:多关注教师的需要,所谓“校本”的开发。多关注学生实际作品,多关注“生本”教材的开发。
第四,大纲、目标的螺旋。我们先行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套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是“一纲多版”。领跑多版教材,我给人教版教材的最后一点建议是:
整体解读教学大纲,这种整体上的解读不仅仅要要把大纲上的全部知识解读完,还要有层次、有梯度的解读:我们的教材编写要体现学科三维目标的梯度性。最好的教材应当是利于三维目标的“螺旋式上升”的达成。
“螺旋式上升”指的是从年段来说,对大纲知识的呈现;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应当是由浅入深的,一套教材应该体现三维目标的梯度性;从一本教材来说,对大纲知识的呈现;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也应当是由浅入深的,一本教材也应该体现三维目标的梯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