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教”学 合为“质”变
——浅谈自己在“五严禁令”背景下的整合式教学实践
仙林中学 朱张虎
一、教学思维产生的背景
“整合式教学”思维算得上是自己新近以来的最大“学教之得”了。“整式合教学”思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整合教材——追求“该讲的讲、不该讲的绝不讲;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的高效教学境界;二是整合课时——把以往课时数在实际削减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教学安排;三是整合教学——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学习方面应当体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应当分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合式教学”的产生,究其背景,我认为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1.“整合式教学”的哲学基础。从以往的按教材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到自己摸索的“整合式教学”的教学思维,我的理解是:以往按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其哲学依据是量(课时)的积累达成质变(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整合式教学”思维的哲学依据是调整内部结构(教材的结构、教学的结构等等)达成质变(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因省厅(特指江苏省教育厅)“五严禁令”的颁布和实施,量(课时)的积累已成为不可能,换一种方式——调整内部结构的“整合式教学”思维或许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新教学的新呼唤。
2.从课堂有效到课堂高效的时代要求。“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展现出了教育的新期盼。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真正的有效基于高效的“分工协作”:教师的“教”要明确指向学生的“惑”才会有效;教师的“教”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式培育才会高效。所以,教学的主客体在高效教学的要求下需要分工式的合作,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在课时安排上也要体现对孩子们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的培育——“课时”分工的合作。
二、教学实施过程
“整合式教学”思维主要有三个部分:教材的整合、课时的整合和教学的整合,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来进行的。
以我所经历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
1.以往思维下的授课。按往按框题授课的教学思维,参考人教版配套的教学建议:
课时数是7—8课时:其中第一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两课时;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两课时;第三框《公民的义务》两课时;第四框《忠实履行义务》一课时和处理作业一课时。
每个课时底下又会涉及到目题和段落的解读,为了更加清晰的说明清楚目题的框架和段落的知识,教学建议上又拓展了许多课外的知识、学生的活动和案例的解读。因为每节课都有大量拓展的教材外知识,显得课时很紧凑,内容量很大,教和学的任务都很重,还有很严重的“照本宣科”之感。
2.“整合式教学”思维下的授课。用整合的思维来处理八下第一单元,我的课时安排是这样的:
第一、二节课:宣讲教材内容。宣讲教材知识,我采用的是“整个单元知识大整合”的方式,涵盖基础知识点的清扫、知识线索的梳理和知识重难点的讲解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知识点(知识目标)采用学生预习、小组汇报的方式完成。例如,八下的第一单元我就设置了类似于以下的预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课堂上学生小组汇报: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节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1.国徽的涵义是什么?
2.国徽体现了什么?
3.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4.“人民”的构成是什么?
5.人民和公民的区别是什么?
……
当学生把基础知识点在小组内基本解决结束以后,通过班级的大讨论已经能够将基础知识的位置确定了。这节课完成以后,紧接着第二节课就是知识线索的梳理。我采用的教师主导的方式整合出了整个单元的知识线索。比如,如上的单元我整理出了如下的线索:
(关系)
整理线索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教材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知识的内部联系。线索整理出以后,主要的是将线索中重点的知识进行解读。比如,这一单元,我在操作的过程中主要解读三个知识: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3.公民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其实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三个知识点,应付考试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真正的教育,只停留在“应试”的层面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于是,我的第三节课产生了:
第三、四节课:学生生活话题讨论。三四两节课的准备活动是用问卷的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学生普遍困惑和普遍关心的又和本单元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我在这部分授课时就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以下的一些话题:
1.班级同学最近在课桌上“涂鸦”的厉害。小王悄悄的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下了“成功之路,梦幻成真”,以示励志……
励志名言上课桌,是自己的权利吗?
2.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初中生小宇认为:抄不抄作业是自己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
你怎么看?
3.明知它是假,我买心很爽。穿着有面子,摆着有谱子。
中学生“消费假名牌”现象,你怎么看?
……
第五、六节课:习题讲解。其中主观题和客观题训练、讲解各一课时,重点解决孩子们的“应试”问题;
第七、八节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
以往按框题顺序的授课,它的基础是课时比较多,教学时间是高度充裕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知识跨度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它符合学生以往学习的习惯,学生乐于接受;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有大量的教学课程资源:按框节顺序的教辅、教参和网络课程资源等等;
“整合式教学”思维的授课。它实施的紧迫性在于课时锐减;实施的合理性在于符合好课的标准(好课基本上都是整合教材的;若干个串联的学生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既从整体上解读重难点、剑指考试评价,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和培育。
通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实践以后,起初给我的最大感觉是:同样是7—8课时,但自己轻松了,达成的有效任务也多了。但静下心来一想,发现了这样的一些变化:
1.课堂教学高效化与生活化。整合以后的课堂高效主要基于对教材的处理,因为知识的跨度跨越了框题的范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材体系”的课堂,而是“教学体系”的实践。相比于以往的按框题授课,它并没有选择割裂知识与知识原本的联系而是采用最直接了当的、最易于理解的知识网络将书本的核心知识给予呈现;并没有选择知识的深度而是选择了知识的广度;并没有选择在教学中选择“加法”而是选择了“减法”。知识体系呈现的结果是重难点很醒目。配合重点知识的详解,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从整体上认识知识的高度是历来考试评价所倡导的——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合式教学”思维既关注教材更关注生活,话题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将教材读“厚”又将教材读“薄”。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表现在“学生话题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这样做,就从教学制度上时时刻刻在关注孩子们普遍关注的、普遍困惑的问题,给书本枯燥的知识注射了触手可得的生活气息,让知识走入了生活。
2.教学效果多样性与可控性。“整合式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单指学科的考试成绩,特别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会试图用书本知识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及时反馈,这对于教育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效果。
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整合,原来紧凑集中的课时因为高效立刻显得很“有富余”,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教学补偿提供课时基础,实现教学效果的可控。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感到学生在“正确行使权利”时有误区,我就单单拿出一节课来突破这个重难点。效果“立竿见影”。
3.学科兴趣和学习力的提升。兴趣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教学的整合以后,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有以往课上那种“听的享受”,还会有大量的实践中的“做的欢乐”,从而让孩子们对教学有所期待,提升学科的兴趣和魅力。例如,我在第一单元中设计的“我是抓拍小记者”活动,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拍下和“权利、义务”相关的图片给予展示,并给出小组的讲解。孩子们拍出了很多趣味的生活现象(图书馆中的“静”字;“五好家庭”;“文明社区”等等),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理解高兴的讲解。另外,孩子们在“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了学科的学习力。
4.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需要争取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整合式教学,学生的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动的主动”——教师通过预习题的布置让孩子在课前将知识点扫清,自己试图解决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二个层面是“合作的主动”——学生通过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以及班级的大讨论真正解决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的主动”——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相对接,在实际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价值,主动的体验到“有知识”的快乐。
但是,通过“整合式教学”思维授课的最大收获:从教师的角度,脱离了教材对自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教学体系”,达到了自己教学的质变;从学生的角度,既完成了“和文本的对话”又实现了“和生活的交流”,从而也达到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一句话,实现了这样的教学境界——整理“教”学,合为“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