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研讨活动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对我园教师的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们对于打击乐的教学困惑比较多如节奏的把握,指挥的策略,环节的设计等等。因此对于打击乐教学一课三研探究就成为了我们本学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大家确定把打击乐活动《小看戏》作为研究课,并在学期初制定了详细胡研究计划,并把教学环节环节的组织作为研究的重点,旨在探究幼儿打击乐活动的特点与组织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研酝酿初试阶段:以理论学习为支撑酝酿设计不同活动方案初试研究实践课研讨。
在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小看戏》”这个音乐性质,这是一首民族特色浓郁的,东北民歌的音乐,旋律活泼欢快。而且节奏非常工整的乐曲。老师们理论学习了打击乐的整体教学程序及方法。虽然是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诠释,就能上出不同形式的观摩课。“同一内容”的可比性,使得老师们在准备的过程中更趋向于“精益求精”。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班内幼儿发展状态及学习需要的认识,每个人都能据此而预设一定的教学目标,每个人也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一过程虽然以教师的自主性研究为主,但同样需要我们教研组为老师提供一个研究的支架,即引导教师分析以下内容:1、教材所指向的知识点难点,如何在目标中体现,通过何种策略能拒幼儿掌握感受乐曲旋律,进一步学习使用多种乐器演奏,表现乐曲欢快、诙谐的情绪。这个知识点;2、在打击乐教学中,如何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步步推进,巩固之后再加大难度;3、如何让“孩子的学”与“教师的教”都成为自然而真实的过程,这是我们在观摩前对每一个老师的要求。
两位教师在教研组的研究支架下,完成了教学设计。一位老师通过节奏动作的形式让幼儿在掌握乐曲旋律的基础上,为该乐曲设计出打击乐器配器方案的教学策略来完成目标。另一位教师则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根据乐曲风格创编合适的节奏型,为乐曲设计出打击乐的配器方案的策略来完成目标。不同方案的设计,为我们的研究注入新的思路。在说课中老师们的语言都比较简洁,但是对于指挥的规范动作和把握则比较欠缺。于是我们组内老师共同学习了指挥的基本要领。并就《小看戏》的旋律与节奏,进行了现场尝试与轮流当指挥,轮流评价组内成员的做法,完成了我们教师在《小看戏》中的规范指挥的动作以及指挥中的眼神与动作提示的做法。
在试教后的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一堂课一堂课地评价分析,评课的老师指出缺点,轻描淡写地走走过场这种使观摩活动丧失研究价值的做法。采用了“整体评议”的方式,按照“教学策略评价—幼儿参与程度与主动性想法是否得到发挥——谈谈自己的设计这个活动的想法”的程序进行活动点评。研讨过程中大家对于用不同的策略,如:用舞蹈,欣赏等不同形式方法让幼儿来感受节奏型都比较认同。但是对于让幼儿根据图谱节奏设计配器方案这个环节都产生了质疑?设计中是提出了让幼儿自主设计配器方案,可是参与配器的就那么几个孩子,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才完成的。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同样也没有给每个孩子都得到参与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研成熟深化阶段:观摩成熟专家教学深化教学新理念修改活动方案再次实践研讨。
不能让每个幼儿自主设计配器方案,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没有给每个孩子都得到参与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种教学不符合新课程和新《指南》怎么办呢?在园内组织的外出观摩活动中,一位老师观摩了一节打击乐活动,是市特级教师李漫的现场展示大班打击乐《森林音乐会》,并将录像带回来与大家交流,在观摩过程中我们发现李老师的教学中的配器环节将幼儿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孩子都参与了合作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用小图标的形式动手操作,记录在了本组的小磁班上,李老师将每组的配器方案分别展示放大到大图谱中,请每组的小朋友自己上来演奏自己的设计方案,每个孩子他们既是打击乐器的设计者,又是打击乐器的演奏者,更是其他组小朋友的观众与评价者。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自主性都得到了发挥,孩子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展示,不论演奏的好与不好,每个孩子都积极的投入。
老师们在这一活动观摩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碰撞和理念冲击。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激活老师们参与研讨的热情。首先,由上课的两位老师以图、乐的形式再次诠释自己对活动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使组内教师一目了然地看到上课老师的思考,也使每个组内教师更有效地结合对活动的理解与观摩活动后的感悟来分析上课老师有效教学策略。从上课老师“我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到组内“还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教学经验。那就是:在《小看戏》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幼儿分组,为幼儿提供不同的乐器图标,给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的参与到了打击乐活动中去。
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这种理念的感召下,修改了教学设计并再次进行了实践。活动中,教师较好的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呢,凭借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渲染,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功能,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情感。活动中我充分利用教师的手势代替语言,手势的指挥很好地把每个组幼儿的情绪激发了起来,特别在指挥幼儿打击乐时,刚开始第一组小朋友跟着音乐演奏,第一遍整齐度不是很好,孩子的思想还是模糊的,但是第二组、第三组的第二遍、第三遍就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进步了,他们能够很好的配合音乐表现出不同乐句去演奏了。
虽然是分组,但是我们的研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孩子虽然都参与了,可是没有轮到自己打击的时候,坐在一边就出现了等待的现象。组内老师研讨的十分激烈,有的观点是应该给孩子提供这种轮流表现的机会,学会去欣赏和倾听别人的作品,有的老师则认为可以把每组的方案都展示,让全体幼儿三种方案都去体验和演奏。进一步巩固自己对乐曲的熟悉与把握。最后两种观点都被保留下来,设计融入到两个不同的活动设计中。
三研个性创新阶段:形成各有特色的活动方案,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的发展。
在二研的基础上,尤其是上课的一位老师与我交流,她感到从教具制作来看: 活动前她根据乐曲,制作了一副图谱,有旋律、节奏型,节奏型也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出了三种颜色。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呢,感觉挺清晰的,图谱上加上旋律,不用担心上课的时候会忘记乐谱。但是实际上课时,我发现,这样设计不利于幼儿,虽然有节奏型,但这首乐曲共有二十小节,节奏型加上简谱的旋律一共四十小节,一张大大的图谱上面布置的满满的,虽然有了颜色标记,但是还是影响了幼儿的观察,其实只需要画出节奏型完全可以了。
另外她感受到教具的准备实在是麻烦,每个教师都上课,图谱都是自己画的,有的画的标准,有的却是有偏差的,既不美观,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学习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放大孩子设计配器方案的环节,老师要将小组设计的乐器小图标一个一个重新演示到大图谱中去粘帖,浪费了教学的时间,这个教学环节失去了它的有效性。结合这位老师的电教方面特长,她利用电子白板设计了打击乐“《小看戏》”的课件,将图谱更规范的用电脑课件的形式制作,既美观,又易于理解。结合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让幼儿自主拖动乐器在图谱中进行匹配。更展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而另一位教师则结合自己的艺术特长,结合音乐的节奏特质,编排了节奏鲜明的舞蹈动作。并让幼儿在观看了一段热闹的东北民间过春节农民们跳舞庆祝的视频,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所以幼儿都跃跃欲试。孩子们观看完后,老师让孩子们用语言描述看完这个视频的心情,幼儿都说很开心。接着,就播放了乐曲《《小看戏》》,让孩子们先学习舞蹈,充分感受乐曲的节奏型,为下面的乐器演奏环节做了铺垫。同时这位教师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活动方案,促进了这位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发展。
一课三研实践研究开展中我的感悟:
首先,通过我们园音乐教研组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架起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以往,老师们不管是设计活动方案还是观摩评课,较多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来选择教学方法、策略和指出别人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不会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在一课三研活动中,确定教学内容以后,所有的教师都要考虑“如果我来组织,准备怎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在观摩活动时,要思考“活动中有什么好的经验,为什么?”、“有什么不妥之处,为什么?”、“有哪些更好的方法,为什么?”。老师们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幼儿的发展,时刻问自己“为什么?”。因此每一个老师都必须牢固地掌握幼教法规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从而激发了教师主动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理论学习中被动学习的无效局面。提高了教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并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二、通过我们园音乐教研组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通过一课三研活动,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们能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的音乐教材,在制订教育目标时,会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切性,做到明确具体。在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生动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服务于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技能和随机教育的机智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的提高和幼儿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个别教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通过我们园音乐教研组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们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通过组内合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后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教师们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他们发现课题研究不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领域。研讨中,教师们发现,执教老师不同的指挥方法,使幼儿的演奏创造力、表现力上有不同的表现,继而引发了幼儿创造、想象能力影响的研究,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验、交流、研讨,最终形成了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经过一课三研活动,教师们自创自编,研究出了具有特色的园本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策略,教师们的研究能力也在不断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第四、通过我们园音乐教研组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园形成了一个团结、合作、信任的群体氛围。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结、奋进、互相信任的集体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一课三研”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思辩教育上的困惑,大胆地尝试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教师们从原来的退缩到后来的争着上研究课,虽然有的老师因自己的活动不理想而流泪了,但在信任、鼓励的氛围的感召下,或擦干眼泪重新设计方案,改进教学策略,或为下一轮教师积极地出谋划策。每一个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都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
研究中存在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当然,由于我们音乐教研组中大家对于一课三研的研究刚刚开始,尚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继续搞好一课三研的教研工作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教师教学向深层次发展,更可以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提供条件,创造条件,开展多项活动,组织教师集体进步。
下一步想法:
1、进一步学习一课三研的教研方法与教研理论。了解音乐教学的最新信息。进行专题的研讨与教育实践活动。
2、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的不够及时,积极主动性不够。今后我们还要积极主动按计划开展活动。
3、下学期我们还将围绕打击乐开展一课三研的活动。收集新的音乐游戏素材,使用相同的音乐让老师们发挥智慧创造不同的节奏型与图谱。
总之,共同体“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教师间团结合作和互相信任、支持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发展;有效地沟通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实现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反思,引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