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水果》活动的评价
教育背景:
最近,我们班开展了“水果宝宝”的活动,宝宝们通过看看、摸摸、吃吃的途径,进一步了解了水果的常识,丰富了已有经验。今天,洋宝宝带来了一袋神秘的水果,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于是,围绕着这袋“神秘的水果”,我们展开了品尝大会及热烈讨论……
实录:
上课的时候,我提着一个袋子来到教室里,小朋友们看到我拿到的袋子,都争相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呀?”我说“今天呀,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有趣的东西,你们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哦。”我打开袋子,拿出一包包的“水果”放在桌子上,我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是水果吗?”孩子们都嚷嚷着,这不是水果。我请小朋友上来仔细观察,让他们猜一猜是什么,他们一下子就认出了葡萄干、香蕉片,看着他们的小眼睛一直盯着葡萄干和香蕉片看,我就请小朋友品尝葡萄干和香蕉片,他们一个劲的认为很好吃。后来,我就请小朋友想一想葡萄干和香蕉片是什么水果做成的呢?是怎么做成的呢?小朋友们各个七嘴八舌的告诉我它们是什么做成的,后来大家统一说是葡萄和香蕉。我就为孩子简单介绍了水果干的制作方法。“看看,还有一样是什么水果做成的呢?”我打开包装袋,把东西倒在了盘子中,先让孩子仔细观察外形,于是,各种各样的答案开始涌现。
---俊熙说:“这是苹果吧,红色的。”
---小耿说:“有点圆圆的,是桔子吧。”
---天天说:“我觉得是大西瓜。”
我点点头,笑嘻嘻地说:“那小朋友们我们再来摸摸捏捏看吧,”我请小朋友上来摸摸看,小玉说“捏起来软软的,我觉得是苹果干,”有的小朋友直接抢答说:“不是、不是,老师我觉得是柿子,柿子就是软软的....”我摸摸他们的头,笑着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到底是什么呢,要不我们一起来尝尝看吧?”我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他们个个跃跃预试,小手举得高高的,于是小二班的品尝大会开始了。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发到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品尝着,不时咧着小嘴说:“好甜啊”,“好像有点酸”,“有一粒一粒的”……
这时我提问孩子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做成的呀,“老师,是草莓,草莓!”刘欣悦大声说,旁边的高洋也点头附和着。没过多久,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响应她们的答案,顿时,教室里热闹一片。看到小朋友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就问小朋友:“那你们知道是草莓的呢?”有的小朋友就开始说了,“妈妈给我买过草莓我还记得”,“老师以前教过我们画草莓”,“草莓是酸酸甜甜的我最喜欢吃了”......于是,我开口道:“我也来尝一尝!”孩子们认真地看着我尝了一块,“哈哈,真的是草莓啊。”孩子们都笑了,嘴里还嚷着“我说草莓的”,“我一吃就知道是草莓”“我说对了”……
评价
1、目标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由于一个小朋友带来的一袋水果干,不仅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把他们肚子里的馋虫也给引了出来,于是,教师就顺水推舟开展了这次活动,此次活动目标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目标的可落实性:此次活动是由水果干而展开的,给幼儿品尝、观看、触摸,具有可落实性。
2、内容
1)、内容与特定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一致,最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2)、内容的科学性:所呈现和解释的活动内容科学、准确。
3)、内容的生活性:活动内容能反映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是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
4)、环境、材料:环境适合开展活动,有利于幼儿进一步发展
5)、内容实际的完成情况:由于偶发事件生成的活动和预设活动不同,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对生成活动所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合理控制。在“神秘的水果”生成活动中,考虑到小班孩子的接受能力,对于这些水果干如何制作的过程,只是进行简单的阐述。不过,教师发现孩子对于水果干的制作方法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带领幼儿观看录像,了解水果干的制作过程,为了加深巩固,教师带领幼儿去实地考察,去了解水果干的实际做法,然后再通过后续的谈话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将他们看到的画下来,作为简单记录,从而将生成活动推向高潮。
3、教师
1)、教师讲解的适宜性:该活动的开展在某些方面在有些方面讲解不是很适合,幼儿的学习主要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交往及其他实践性活动实现的。
2)、教师教学策略:该活动在特定的教学问题情境里,面对幼儿的学习状况所采用的的激励、指导等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一些方面教师直接提示幼儿,没有给幼儿相应的启示,没有针对特定的幼儿而展开。
3)、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教师对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一些重要事项没有注意到,教师直接选择了忽略。
4)、教师总结和评价:指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根据需要,开展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并未针对个别幼儿进行评价,教师进行了专门评价,也可以在情境中评价。但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为评价而评价。活动评价没有注重过程中的、情境中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