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2019年6月19日,南京市重点联系课题暨“学校课程整体建设”区级展示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举行。这是我区率先按照市教科所对第一批南京市重点联系课题过程性管理“课题展示”的行动尝试,也是我区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深入推进的又一次“课程展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学副院长陈学军、《江苏教育》副主编蒋保华、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左坤、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王凌副主任、科研处倪晓寅主任,以及小学分管教科研校长、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近百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堂展示,与会者分别观摩了刘欣竹老师执教的手工课《松果变变变》和王雅雯老师执教的社团课《读唱演编“三字经”》。两位老师采取了多样的活动形式,用活泼轻快的方式体现学校的蒙养教育理念。
第二阶段为智慧分享,两位执教老师从教师的课程视角,分享了《我的实践和体会》;张敏校长从学校的课程视角出发,阐述了《逻辑建构:课程建设的路径回归》;周爱芳副校长“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课程落地”的联结视角,从八个方面对《“2190计划”:蒙养教育理念下儿童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及思考、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下一阶段的行动方向进行了汇报。接下来是最令人期待的专家点评环节,基于课堂展示和四位老师的汇报,陈学军副院长建议要进行理性思考:重点问题谈重要性、教学之外看教学、在怎么做之前问是什么、在行为之后再谈教学。蒋保华主编对建邺的学校课程建设一直很关注,他提出课程应立足于“坐标点、生长点、发力点、聚焦点”,从不同维度精准“点穴”,言辞恳切。左坤所长阐述了“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联系课题”建设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及管理要求,并指出了怡小做课题还需努力的方向。马峰副局长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做出了肯定,并对全区教科研团队提出三个问题:区分课程、课堂、课题的内涵与外延;明晰课程建设过程校长、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厘清课程建设中共性和个性、规划与实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将教研和科研有机整合,让区域性课程改革真正落地。
本次展示活动对建邺区学校课程整体建设、课题过程性管理均具有示范性、研究性的学习实践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