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2-25
科学区域的材料投放
南京市第五幼儿园 巫莉
幼儿科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正规性教育活动、非正规性教育活动和偶发性教育活动三大类。三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非正规性、偶发性教育是正规教育的一种补充,也是也是开展好正规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做好非正规性、偶发性教育工作,我们的正规性教育就会显得单薄无力,就会觉得力不从心,幼儿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学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情感的培养就无法很好地加以落实。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非正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区角活动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还有营造出的宽松和谐的氛围都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促成了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引发幼儿的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 在科技发现区中,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教师提供适合于幼儿进行探索操作活动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观察、操作等与客体直接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将探索发现的经验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实现思维的加工、形成概念进而修正补充、发展概念,获得必要的技能并促进思维发展。 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就注定了幼儿的学习必须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因此,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材料,为幼儿了解周围世界,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发兴趣,感知操作探索,获取新知 如在"物体的沉浮"、"有趣的风"、"认识磁铁"等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供操作的材料,如"水、各种沉浮物体、风车、磁铁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的在操作中探索,自由的在操作中发现,自由的在操作中寻求答案,这 些材料成为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观察到自然现象中的某种关系,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了解自然现象。 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以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而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问题。幼儿与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幼儿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科学知识的进程,这种相互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积极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可供操作的物质材料,对材料的操作,能使幼儿具体地理解初级的科学概念,知觉地体验到事物的关系等。这一点,恰恰是抽象的科学概念所不能比拟的。 二、促进幼儿的主动活动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还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的认识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物体的操作。幼儿能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操作材料;能按照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相互作用,幼儿不断地看到自己对材料作用的结果,靠这结果不断调整、扩展和深化认识、获得发展。通过材料,使幼儿在和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由于教师设置的科技发现区以及为之提供的活动材料可以被看作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实际对象,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材料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幼儿的主动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三、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 科学发现区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学会学习"的思想理念,遵循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努力让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方法探索、学习和发展,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幼儿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态度,对自我研究、探索的自信和能力,为构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培养了探索科学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幼儿动手操作,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操作的技能 另外,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完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体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知觉)来实现现实的"。"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对它采取行动,改变它,以便当那种转变的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的时候来掌握这种的机会?所以,"认识就是把现实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中,而这种转变的结构就是作为行动的直接扩展的智力所构成的结构",认识就是"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陈鹤琴也提出:"做中学"、"手脑并用"。 操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当形形色色的操作材料呈现在幼儿的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摆弄的过程中,尝试错误与成功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发挥幼儿的才能。尤其是一些平时不爱说话易被老师忽略的幼儿。有的往往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并富于创造性。动手操作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如在制作"会转的花"活动中,幼儿自己动手,将废乒乓球剪成各种形状,用彩纸稍加装饰制成"花",然后在光滑的塑料垫板上洒点水,将"花"放在上面,利用水的吸附作用和物体的重力作用,再加上手的操作,就制作成了"会转的花"。又如在"认识轮子"的活动中,教师提供数量种类多种的轮子让幼儿操作,幼儿在滚动、观察中发现轮子的形状、性能极其各种轮子的不同点、相似处,培养幼儿的能力。通过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幼儿具有测量、分类、记录等操作技能,这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幼儿科学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科技人才的基础工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为幼儿提供合乎教育要求的直观材料,不应仅仅看成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具体措施。材料是幼儿活动场所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科技发现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