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科教研

五幼讲座《理解指南 有效开展科学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2-25

 

理解《指南》  聚焦有效探究

南京市第五幼儿园   巫莉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关注年龄特点  聚焦有效探究。

在《指南》中,是应当做什么、会做什么?

看到科学的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核心词探究,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自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发展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探究能力也是贯穿三年,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达成目标。

科学探究是核心,既是手段,也是途径,同时也可以是内容。幼儿学科学从一定上就是学探究。好奇好问的兴趣、探究的方法、获得的认知经验。

探究的意义:真正体现做科学而不是说科学、记科学。让幼儿接受和理解所要获得知识和概念,让教学成为难以忘记的学习,在探索操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他们的动作,从而获得科学结论。

在幼儿园阶段探究活动的设计如何体现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谈一点做法。

一、小班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他们的探究也很少有针对问题的探究,往往是在做和操作中发现,他们的操作也是限于单一事物简单的操作,不能发现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小班更侧重运用感官观察感知,简单描述发现。

从对感官的认识-----运用感官认识周围事物,

从一个感官的认识运用到多个感官的认识运用。

了解到什么感官可以感知什么事情(沙沙沙、哗哗,你怎么知道的,用哪里听到的),什么信息可以用什么感官(用眼辨别有颜色的液体、用鼻可以辨别有气味的液体,用嘴可以尝出有味道的液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幼儿愿意用学会用、正确用感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引发幼儿在观察感知中,发现周围的客观事物是什么样的?发现动作与结果的关系:眼睛可以看,看到颜色、大小、形状;耳朵听,听到不同大小、远近的声音;鼻子可以闻,闻到不同气味。嘴巴可以尝,尝出不同的味道;小手可以摸,摸出质地、形状、温度等。

二、中班

中班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参与探究,但线索单一;还不太能独立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目的性不明确(喜欢动手操作,但不一定带着问题),坚持性与专注性也不强。探究后对于事物的表面关系能简单的概括与解释,但往往容易受到干扰,所以探究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要准确的把握。

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不同的方式(比较、观察、调查、实验、记录、分类、测量、制作、种植)参与简单的科学探究、到独立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探究的多样性,逐步帮助中班幼儿积累和提升探究的经验、能力。

种植豆宝宝,从带领幼儿感知认识豆子—准备种植箱--学习点种豆子—观察豆子发芽—学做观察记录---一起搭架子—期待豆子长大--收获豆子,与幼儿一起亲历过程,感受探究方法,积累植物生长的经验,获得探究能力。

三、大班

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知道如何用一个或几个方法,来收集信息,从讨论和分析中,体验内在的联系,让幼儿去解释,并概括,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大班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发现问题到经历问题再到解决问题。

让幼儿亲历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过程图)

当然,因为内容和孩子的特点和水平,一个活动不一定能完整呈现探究的所有流程。

大班注重孩子科学思维的培养:客观存在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认识;我们可以对一些未知的事物来猜想(是未知的主观想法);同时也知道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证明,只有全面证实过后才会有结论。学会通过解释、比较、推理、概括而得出结论。

设计要点:活动中引发呈现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共同设计一个实施的方案、进行表达与交流、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体现探究的意义与价值。

组织要点:

课堂中,教师与幼儿有一种平等的讨论

 接纳孩子的思考,多问问孩子的想法,推动孩子的认知建构

让孩子展现和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在交流碰撞中明白解释的重要(为什么这么想,有理由)

教师的引导指向引发幼儿的思考,而不是指向正确的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