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活动:数数雪花片
一、活动目标:
1.在正确点数20以内雪花片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接数的方法进行计数。
2.通过教师提问,在游戏竞赛、实际操作、同伴学习中进行正确接数。
3.在游戏中乐意分享数数的不同方法,体验数数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正确点数20以内雪花片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接数的方法进行计数。
难点:能通过目测数群或点数后记住总数,并接下去进行正确接数。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雪花片人手一篓
2.经验准备:手口点数10以内、认识数字5—7。
四、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3-7),巩固数字的认识,并能正确拍手表示相应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数字卡片都是几?你们都认识哪些数字呢?
那我们一起玩幸福拍手歌的游戏,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字是几,然后当唱到“拍拍手”后,我们就一起根据数字来拍手。我们来试一试。
2.教师出示雪花插片(已经拼搭成品)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瞧!今天你们幸福拍手歌表现特别棒,我带来了一个礼物,看看这是什么?是用什么做的呢?(雪花插片)这些好玩的玩具都是用不同数量的雪花片拼搭而成的,有的多,有的少,你们也想用雪花片来拼插你们喜欢的玩具吗?
3.游戏:数数雪花片有多少
(1)幼儿人手一篓雪花片(5-10片)进行数数.
师:小朋友,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篓雪花片,请你们数一数篓子里的雪花片有多少?谁愿意来告诉我们大家?你来数一数。谁的雪花片比5好多?谁的雪花片和他的一样多?
(2)教师根据幼儿数数情况通过出示图示进行小结。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正确数出自己篓子的雪花片数量了吗?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通过数数知道每个篓子里的雪花片数量都不一样,有的小朋友是直接从篓子里目测数群的方式来数数,有的小朋友是拿一个数一个点数,有的小朋友是在心里默数。
(3)教师为每个小朋友的增加一篓雪花片,幼儿进行10-20以内实物点数。
a师:小朋友你们觉得篓子里的雪花片够拼插你们想要的玩具吗?那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再增添一些,现在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这次两个篓子的雪花片一共变成多少了呢?你会用刚才的方法来数一数吗?还是你有新的方法呢?
b幼儿学习接数
师:谁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的篓子里现在有多少雪花片?你是怎么数数?怎样才能数的对、还数的快呢?(接数)
师:老师有一个数的对还数的快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刚才我们都数过红色雪花片,你们还记得是多少吗?我把这个数字记在心里,我要记住它,然后接着往后一个个数,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这个方法就叫做接数。
C幼儿通过游戏、反复操作巩固接数的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刚才第一次红色雪花片有多少吗?现在请你把这个数字记在心里,一定要记住,然后把绿色篓子拿着接着往下数,看看谁最快的数完。
师:游戏—看谁数的快
现在你们都学会了,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最快的用接数方法正确数数,老师会为你们增加3片,你们想不想挑战?
(篓子目测数群)这里有多少片?(5)记住了,放在心里,现在请用接数的方法告诉我一共有多少片?(3-4次游戏)
教师小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数数的方法,在数量很少的情况,我们可以直接目测数群方法,当数量变多,我们一个个点数,如果不同类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接数的方法。
4. 关注身边,引发思考,拓展延伸。
师:除了用接数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两个篓子里的雪花片的数量, 接数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用处,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接数呢?我们可以一起去找一找、看一看。
教学反思:
本节中班数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中,每每在玩雪花插片的时候小朋友经常会出现不够,还需要更多,这时候作为老师鼓励幼儿通过数数知道自己需要雪花片的数量,但是再添加后小朋友大多又需要重新再数一遍,所以根据幼儿生活中实际的为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数数雪花片》。
通过两次试教活动,在不断发现幼儿学习的问题中,反思和调整,以游戏化的形式,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进行多元思维的思考,学习接数等核心经验。但数学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幼儿进行材料的操作,在观察、提问中了解幼儿学习的情况,在我的这节活动中通过提问进行多次数数雪花片,从第一次数篓子里的雪花片,引出点数、目测的方法,再通过增加雪花片,观察幼儿是否会有新的数数方面,引出接数,并通过游戏进行接数的练习,但是教师忽略了接数的方法和卡片中接数实物的排列,在活动中教师接数排列的点子过于小和密集,不便于幼儿进行接数,所以后面要进行调整,所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觉得还是需要增加材料的操作,让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层次的材料巩固学习,并便于教师观察和反馈。
一节数学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基于对教授幼儿经验的了解,并根据数学发展经验,在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鼓励幼儿探索数学学习中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实物操作来巩固自己的学习,针对幼儿活动中的回答,教师也要接住幼儿“球”,用反问、抛新球的方法让幼儿进行深入思考,让学习不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