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做中学”的几点新尝试
学校: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姓名:高艳 电话:15951801556 学科:科学
【内容摘要】:如何上好一年级的“做中学”,怎样不呆板,从有利于孩子的方面引导他们上轨道,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入手,主动积极地提高教学质量,使这门新课成为又一个开发孩子智力、动手能力的好平台,这些问题我们都在探索中。本文叙述了我们新近从“好奇心与兴趣”、“竞争心理”、“自由表达”三个方面进行的新尝试,希望引起共鸣和切磋。
“做中学”是个全新天地,对一年级新生更是如此。在学习中可以动手,要自己来做成点 ,有一定的自由度,要动脑筋眼睛观察周围的生活中的事物……,这无疑是个考验,不那么好对付。对他们来说,似乎有点痛并快乐着的意味。我们摸索经年,大致用三步把他们引上了想做、想学,又能愉快地做与学,品尝到了成功甜头的轨道。
1、 激发好奇心、兴趣。孩子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
心又是通向兴趣的一条小路。兴趣激发出的学习热情是巨大而宝贵的,特别是刚走上学习之路的孩子。“做中学”范围广,但你死板板地按部就班来:我说你做,你做我总结,找差距谈优缺点;或是我示范你照做等等,照惯常的教学手法去做,效果并不好。孩子头脑中首先形成的印象就是“又一堂有作业的课”,那个“做”他就不肯懂脑筋了,拖着不动的,照抄照搬同学老师的,敷衍了事的都来了。别看他小,得过且过的行为一点不少。如此一来还谈什么学。以往,我们也曾在“激发热情”上下功夫,比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物件等等,终是收效不大,或不能保持长久。手段不行,换个角度试。在一节课尾,老师拿出十个题目请大家选,大家选中什么老师下节课就上什么——大家就做什么。这激发了空前热情,议论纷纷。最后经过举手表决,多数要做“说明书”。兴趣指向集中——看中的是老师放在一个小篮子中的花花绿绿的各种说明书,感到好奇。
这是堂成功的“做中学”课。没有不动手的,没有拖堂交作品的,没有敷衍了事的。提问多,做的作品样式多,涉及面广,想法新奇多彩。一个孩子在一本本子的每一页抬头都写上一个字,后面画上一串叉,说这是她做的字典。“字典也是说明书,我家人帮我查字的时候就说,以后学会查字典就好了,什么字不明白,一查就懂了。这还不是说明书么?”有几个孩子制作了从路牌到厕所牌的各种指示牌,理由也挺充分的:“我就是看路牌才找到地方的,它能不算说明书!它是站在街上的说明书。”“我在外面上厕所,不看这个牌牌还不搞错了,被人家笑死。它肯定是说明书。”……原来孩子们有这么丰富的思想,生活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们没“放任”他们自由选择时再也没有想到的。兴趣所致,好“花”各开。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上好“做中学”课的基本选题途径。
2、竞争心理。好奇心激发兴趣。但孩子小,性格各异,并不是每个都能长久保持对事物的感兴趣状态的。兴趣的深浅度,知识的多少、老师的引导,课件本身的难易度等,都在考验着孩子们,但根子在老师身上。此时的老师真像鲁迅笔下的那只脖子下挂着铃铛,代表着知识者的领头羊哩。我们有个跨时较长的主题模块:我领蚕宝宝上“山”。让孩子们养蚕,从拿到蚕卵开始到结出茧子为止。以往这种课蚕卵一发了事,到时候收茧子总结也就是了。中间的全过程在家完成,孩子动不动手,参与的程度,有什么观察后认识全不知道。孩子们实际的动手动脑程度也就不难猜想了。这样上“做中学”,烦了家长,懒了孩子,收获什么呢?我们重新设计了课程,每星期抽查一次养蚕情况,讲解饲养知识,解答问题,评比。以此来持续刺激大家的热情,激发竞争心理。科学实验表明,竞争心理是人类各种心理活动中,能长久保持的一种心理,但它需要不间断的、恰当的刺激。
每星期我们请六个孩子把养的蚕带来让大家观察评判,与自己养的蚕比比个头,比比蚕盒的卫生哪个好,外观看谁的漂亮又实用。……再请这六个孩子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参与养蚕的:是只看只动嘴呢,还是也动手了?在什么地方得的桑叶,买的,你动手选叶了吗?树上摘的,谁摘的?喂蚕前用布抹叶子了吗,你动手还是谁动手做的?打扫蚕盒,你是先把蚕弄出来再清枯叶蚕沙,还是全倒出来再把蚕拿进盒里?蚕吃莴笋叶的传说你知道吗,谁试过吗?蚕还能吃什么叶子……一次几个问题,既是考较,又是传授知识。这往往引起大家热烈的议论和探求心态,暗含的是比较蚕的大小,蚕盒卫生程度,自己动手多寡诸方面的小小竞争,孩子们自己叫它“比赛”。
有比赛自然有关注,且是较持久的,具有持续热情的,自觉自愿参与其中的。比如有的孩子用莴笋叶、柳叶、桃叶试过喂蚕。蚕死了,带来小小的伤心,但自己又说:“我试过了,你们谁试过?明年我还想试别的叶子哩!”从这句话和说话的口吻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收获和他的信心、决心,探索的意识隐约可见。它建立在竞争心理之中,可又超出了,是个提高。还有的孩子接连几个星期收集蚕沙,保存地干干燥燥的,分包包好带来交给老师,希望老师收集更多,做个枕头放在班上,谁上火了拿回去用用,“去火的!明年,我们养更多的蚕,做更多的枕头,看谁的大!”既关心大家,又想有个小竞争,多好。
从捂卵出蚕开始,在换叶、打扫、看蚕蜕变、吐丝结茧等各环节上组织大家观察、讲评,每次带蚕来的孩子是点,其他孩子是面;点面结合形成竞争。竞争刺激出不竭的热情,这就是本次“做中学”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和最好保证。
3、自由表达。我们的课堂上有个纪律:学生不许乱说话,讨论要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发言少了,脱口而出表达思想的机会几乎没有。这从另一个方面看,即从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方面看,并不有利。从“做中学”这门课的实践来看,消极的方面也不小。这门课有它的特殊性,不像语文数学等科目,属直线形的灌输式教育,老师懂学生不懂只能如此。“做”是大家动手的过程,其中有老师教的成分,也有同学间互相启发学习借鉴的成分,不及时互相自由表达、沟通怎么行呢?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很希望随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来,因为他们要及时地向老师或同学提问题,彼此交流“做”中的看法,请教方法等。自由表达能促使孩子们保持“做中学”的一种热情,起到相互鼓劲、提醒、帮助的作用。那种不能互问、互相探讨、不能发议论感慨,不能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沉沉闷闷的“做中学”课,孩子们不可能有兴趣。表达是交流,有交流才有沟通,才能扩展眼界和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甚至动手能力,进而增强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做中学”的感性认识不仅仅通过“做”来表现,也应该随时用语言来表达,这更及时,影响也大些。在课堂上,“做”是个体的小点,或几个人合作的大点,但不是面;而自由的由点到面(全班同学)的表达才是点面结合的一个好方式,所以应有条件地鼓励,借它来活跃气氛、思维,及时沟通思想。这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本课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特殊性。也是考察一个老师的知识面、课堂控制能力的隐性的考点。
还以养蚕课为例。当老师在讲相关知识时,有孩子手捧蚕盒说:“老师,蚕是马头,这是我爸爸说的。我看了几天,还真像。”一语引来众言,七嘴八舌的惊叹、反驳、“争吵”。老师没有批评孩子的插话,而是借机讲了个蚕的传说,童话般地解说了蚕是马头的来历。同时下了道作业:观察蚕头,看像不像马头,都请说出理由来。孩子的插话,引出一个教学机会,这种随意的表达是该鼓励的。又一例:在上“我的小船”课时,一个孩子不服同学的指责、嘲讽,坚持认为他的船没把船尾封口也行。在没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他指手划脚地在大家面前“演说”起来,意思是他在家做过这样的船,只要在船头放块小铁块压住,使船尾翘起来,就不会沉。按常规,老师可以批评他乱讲话,同时也压在大家的话头。但这么做,哑巴干活——闷死了,也许大家还就真的什么话都不说了,不去想了。那又怎能活跃气氛,鼓励思考与探索呢?下了课,他们忙别的去了,好好的教学机会不就失去了?好在老师抓住了机会,马上讲了个黄帝造船的故事:相传,船是黄帝发明的,一开始就是敝着尾巴的,人站在船头用手划,还没想到做浆……。大家又是一阵自由议论:原来是这样。那浆是谁想到做的,一开始什么样?锚会不会就用石头做?帆是谁想起来发明的……。一个孩子的发言引出这许多发言、思考,不比老师唱独角戏好?课上课下,几十个孩子议论、思考起相关的问题来,自觉自愿的,带着热情和渴望,这无论如何都是教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