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一半在课外——“做中学”环境内外说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2-11

一半在课外

——“做中学”环境内外说

                                        

“做中学”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一是它的外来性。本土的现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可资借鉴者不普遍。教学都在探索中,可讨论、发展、修正、创新的空间很大。二是它突出动手能力,强调在实践中学,这在小学科目中是个新天地,有很多新课题正待研究,潜力很大。比如这门课的关键点何在;“做”在当头,怎么做才能收到实效;“做”的范围有多大,“做”到什么程度“学”才能具有普遍的收获。学的切入点何在,一个做的过程中老师该在哪几个点上加强引导,而又不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开设这门课的时间不长,但也为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究,尤其是在上好此课的内外环境方面。现分别谈谈,与行家共商。

一、“做”要考虑环境。传统的语数课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很重视,还有无数的补习班形成声势,为学生们有意无意打造出了逼人的学习气氛。这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学习的。“做中学”不同,它新而陌生,学生常常把它当成玩的课,家长中许多人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有什么思想认识或重视程度了。曾有这么回事。在一节做船的课上,一些学生面对着纸张、木片、塑料板,想不出该怎么做,因为只远远地见过船,或在图片上看过,从没手工做过。在老师的讲解示范下,也只能做出最简单的盒状物,自己也说不出这像什么船。课后学生聊起来:回家都玩什么呢?看电视,和小伙伴“打仗”,听大人聊天,玩电动玩具,看街景,滚铁环,逛公园,踢毽子,打弹子,扔沙袋……几乎没有动手做的,手脑并用,也只是玩现成的;更别说还有“听大人聊天”这种“玩法”,离“做中学”有多远了。无疑,在家长心目中 ,还少有“做中学”甚至小到“玩中学”的概念。

联想起来,我们曾上过的“做说明书”这堂课却是大获成功的。老师简单讲了一下什么是说明书,给大家看了几件样品,大家就做了起来。课间,除几个跟老师要材料要小工具的,少有提问,都神定气闲地在“手脚并用”地忙自己的作品哩。只大半节课就全都完成了。花花绿绿,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高矮不一:有箭头样写明“会场”的;有画出来的奶粉说明;有几张纸贴起来写上一行行字的“字典”;有在画出的药袋上写出说明的;有汽车站的“站牌”;有尽是曲曲折折线路和假山、小亭子标志的游园图……。从广义上说,学生们都理解了说明书是“说清问题或告诉你一件事”的涵义,并按自己的理解做了起来。由此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老师甚至社会的其他方面在有形无形中,在有意无意间,长时间地点点滴滴地把“说明书”的知识浸润式地“告诉”了学生们。他们在“做”以前都大致有了相关的概念,而且环境也在时刻强化着这种概念。环境在未“做”之前“启蒙”、“做”之中引导了学生,环境是学生“做中学”的第一老师。

两堂课相比,一是多数学生们几乎没接触过的“做船”,没有“原初经验”;一是由于“环境的临近性”——“在一个环境中被经验的事物容易在人脑中产生联想”,①因而早已“成竹在胸”的说明书,哪堂课可以立见其效,且可以深入下去,不说自明了。“儿童揭示了趋向”。②信也。从儿童心理上分析,因为接触多,熟悉,心理认同,也是课堂做中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初上“做中学”必须注意到的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关键。当然,这不是说“做中学”一定要全找学生熟悉的材料来上,而是说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大了自然有利于这门课的开展与深化;而环境在一定条件作用下,是可以人为选择和形成的。

二、注意营造“做中学”课内外环境。主课和传统科目不需要刻意去营造课内外学习环境。天天上,老师全程盯着,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强调了再重复,检查了又督促,再去营造气氛是画蛇添足。新兴的“做中学”不同,从面目到内容全新,家长学生都不熟悉,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自然重视不起来——大环境不利。谁都有体会,只是学校重视的课,没有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和配合,无论如何难上好。那么,怎么去营造这环境,从何入手呢?急功近利不行,求大求全更是力所不逮,唯有从小处做起,琐碎、点滴之间下水磨功。比如:

——通过家长会等等与家长接触的机会,简单、反复地告知家长,“做中学”是新课,但意义重要,功利深远。它重在动手,手脑相协,侧重培养在“做”的行为中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由此铺开、深入对家长的宣教、引导,为本课为孩子学习新技能营造课外氛围,使他们不至于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而是相反,多多少少得到些支持。

——充分利用黑板报、小展台等形式布置“做中学”教室。学生一进教室见到的就是连低年级也能看懂的小标语:“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光学不做白学,光做不学——乱做”;“现在是小小工匠,将来是大科学家”;“今天我做纸船,明天我造飞船”;“现在我拼装模型,将来我设计模型”;“自己动手做玩具,真本事”;“这间教室里会走出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医生、技师……他们共同的优点是——能做中学!”……在四周的小展台上,摆放着学生的“做中学”作品,老师的范品,随时可以学习、评判,老师的也不例外。这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供参观借鉴。好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分几步做的,新在何处,用什么材料……。一是供评判——创造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法的环境,对作品七嘴八舌怎么评都行,老师不干涉。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我的“作业”在展出咧!进而刺激上好“做中学”的欲望。标语、作品展不定时更换,常新、常评说、常激励,隐伏着一种新鲜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学生们说这里的布置:“新、奇、酷!好玩。”“想常来。”

——“做中学”与玩不能截然分开,一点不沾边,学生们的认识还达不到。我们常把课上的作业——“作品”发还学生带回家,和父母等长辈分享“我家孩子”的劳动成果——“玩”的成绩。附上的说明是:“这是孩子在‘做中学’课上的作业,做了,他玩了,有成果啦!”据我们了解,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家长们非常高兴、兴奋。“你做的?了不起!”“你们有这样的课?太好了,告诉老师,要多上!”“这就对啦,上这样的课才有用,光说不练——傻把式!”“别老玩电动玩具,都玩呆了 !玩现成的,哪有自己做有味。上这课才带劲!”听听这些话,可以感到我们的“助推”活动是有效的,家长在思想上开始转变、赞成。随附“作品”带回家的是“家庭作业”:我们学会了折纸船、纸盒子,纸能折出小动物吗?比如小猫小狗小鸡。谁会用纸板、木片做个军舰,或是客船?我们用种子种出了太阳花,你知道苋菜种子是什么颜色的吗,向日葵的种子是什么样,你能不能种出来?在家随便玩的时候,也玩玩这些,还可以请家长参加,一定有趣!请把你的成果给老师同学们看看,咱们分享!

把“做中学”课堂开到家里去,环境更轻松自由,家长孩子都兴致勃勃,结果是大丰收:用手边的纸张、木片等材料,学生能照着自画的草图做出小飞机、小坦克、小货车、小吊机、客船、货船、军舰;恐龙、狗、猫、鸡、鱼。果篮里有用几十个桔子拼搭成的是一个“大苹果、小桥;用香蕉拼成的新月;一个大菠萝和几十棵樱桃摆出的向日葵型的花台;一个大柚子一个小黄桔画上脸谱,叫“母子”……。硬纸盒、小瓦盆里种出的苋菜一片红红绿绿;向日葵迎着太阳点头哈腰;还要用桔核种出的小桔树,清翠得让人心醉。分棵种出的吊兰向四周探出“手”来。——“快乐并不来源于做我们喜欢做的,而是喜欢我们所必须做的。”③我们充分肯定这些成绩,但更看重的是:把“做中学”的环境氛围向家庭延伸的积极意义。

——在节假日给家长发手机短信,提醒一下,“别忘了给孩子玩玩做做,玩中学、做中学,动动手。”小小短信作用不小,家长们告诉老师,过去节假日要么关着孩子做作业,要么带着孩子旅游、下馆子、看电影电视,探亲访友。没有做中玩、玩中学的概念,现在陪着孩子做做玩玩学学,活动范围大了,还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兴趣。轻轻松松动手搞搞小制作,既玩了也学了,以前没在意,现在看真有用,不可小视——它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点,最没想到。

三、鼓励、培养、保护内心学习环境——兴趣。我们认为校内外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心环境是搞好学习的三个要素,兴趣这个最有活力的内因尤为紧要。苏格拉底说:“好奇心(兴趣)是一切智慧的开端。”④“开始,人们的兴趣似乎是漫无边际和毫无目的的,但接着就转向对事物的合乎理性的探索。”⑤有兴趣的学习是最轻松愉快、最小压力、最有可能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鼓励、培养、保护这三点就本课而言,鼓励是在学生没达到目标前的善意帮助,积极支持。培养是全程式的,含有鼓励和保护。保护,是指帮助抵挡不利于本课学习的言行侵害(比如强迫性地学习什么,家长、老师可能会出现的语言虐待等)和可能产生的消极性。关于这方面内容较多,只简述。

1、动手能力生来就有差异,尽管通过学习这种差异会有改变,但还是存在,也许在初高中甚或成年后会有极大改善,但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阶段还看不出来。“做中学”使这种差异往往会特别显现,有时弄得学生自己也很着急。作为老师,从培养“做中学”兴趣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对差异性不能抱批评的态度,处在差异的低端者需要的是鼓励,不是雪上加霜似的批评、优劣评判。不批评、不判优劣,对有所欠缺的学生只提示、暗示,或表扬已有的成绩,启发他自己去找出不足,这于兴趣培养更有促进作用。一堂课上非评出个优劣,这个说几句,那个批个脸红,弄到学生发急,心里抵触,说“我不做了!”又有什么效果可言?兴趣不是批出来的,靠养。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在做飞机时,一侧的机翼没粘好,飞机一举起来“翅膀”就掉了。通常情况下,老师可能会批评他“粗心”、“怎么不检查检查!”“有你这么做事的吗?!”如果这样,真的于事无补。学生可能在口头上接受,心里觉得委屈,“我挺认真的,就差这一点点……”也可能在心里不买账,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把你的批评当回事,下次还犯同样的错。我们的老师当着大家的面是这么说:“哟,差不多全装好了,真快!这边的机翼……噢,明白了,你是为了提醒大家别忘了粘牢靠些,特意弄成这样的,真聪明!大家都来看看, 在保全了这位学生面子的同时,明着给大家一个提示,暗中也提醒了他,这不是很好吗?小毛小病的,暗示提醒比批评好。

2、对一个学生,应多纵向比,尽量不用横向比,即让他自己进行前后比,而不是拿他去跟别人比。这从心理上更易接受,避免横向比带来的委屈、不服气、赌气等问题。一个学生当堂制作的小物件马马虎虎,因素很多,你不可能马上分析解决,但又必须指出且不伤及他的自尊,还要顾及到鼓励兴趣这点,那么就不能拿他跟相邻者比。“你看看旁边,谁谁,人家怎么做那么好,你看看你做的,乱去八糟,歪歪塌塌的!”一棍子打死,还谈什么教育引导、鼓励。我们这么说:“哟,做出来了,好,够快的!怎么看上去好像没你上次什么做得硬挺。还记得上次自己做得什么样了?想想,比比,今天坐滑梯了?”以商量、风趣的话语一样可以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时学生自己纵向比还是横向评判,无论如何选择,是他的自愿了。但从老师的角度说,没伤害他又指出了问题,就是种鼓励,学生大多乐意接受。

这两点,我们利用许多机会向家长宣传推广。“做中学”许多课延至家庭,兴趣的培养也离不开家庭环境,那么在课上的好做法就应当推广到家庭中去, 把好环境移植到家里去。从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家长是乐意学习、采用我们的方法的。

3、把兴趣组织起来,叫兴趣小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近似兴趣的学生你促成他们在一起展开兴趣活动,有利于他们学习欲望的提高。“(兴趣相近的)人们会注意任何‘实践性’的事物。”⑥这个特点是可以起推动作用的。但组织兴趣小组凭自愿,老师不拿绳子捆。那几位平常就爱凑一块儿做做,比划一番,交流点什么,条件具备了,老师才来点拨点拨,组织一下。决不搞指标性的组织,也不给小组定什么任务。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或指导些具体的做法。比如:养花草的,不能傻做啊,要弄个本子记录点什么——何时下种的,出了几棵芽,水肥比例是多少,花开几多,什么颜色。一个果篮就这么点大,搭个什么要想到比比大小,别到时候装不进去……。教授做法中无形地培养出兴趣来。老师全程关注,指导,虽然琐碎繁杂,但对学生在做中学这点大有益处。兴趣小组多半在家庭活动,虽占了一点课余时间,但多多少少也帮助学生避免了多玩游戏机,多上网,在街上卖呆瞎逛,家长是欢迎的。

我们的做法和探讨只是一家之言,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认识心理学》第2  吴庆麟等编著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88月第一版。

23、《才华横溢的念头》第26662  曹明华编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8月第一版。

45、《人性的足迹》第243244  杨正润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7月第一版。

6、《实践与反思》第47  (法)皮埃尔• 布迪厄  (美)华康德著   李猛 李康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2月第一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