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奇妙的声音王国
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夏春芳
内容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这是一个奇妙的王国,我们虽然看不见也摸不到,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感受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收集证据,并且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加工整理,最终实现对声音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声音 探究 振动
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声是一种波,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力作用于物体、使其产生振动引起的。那么怎样让孩子们理解这样的一种波,看到这种振动呢?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声音的产生,首先从孩子们身边的材料入手,让孩子们玩塑料袋,制造声音。在玩的同时要能记下:让塑料袋发声的方法以及看到的现象。从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击打、摩擦、碰撞等都能让塑料袋发出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孩子们就会说:是击打产生的,是摩擦产生的,是碰撞产生的。。。。。。这样一来好像距离我们需要的正确答案很远,接下来教师要做进一步的引导:击打、摩擦、碰撞等是我们用力的方法,那么我们在用力之后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有没有看到在击打、摩擦、碰撞后产生什么现象。其实在声音王国里有很多现象是不能够直接用肉眼看到的,教师必须想办法借助材料帮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以达到认识这一规律的目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新课程还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玩——观察——记录——辨析”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2、老师继续提供给孩子们第二组材料: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鼓槌、塑料瓶。让孩子们再次让这些材料发声,观察记录使用的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这次孩子们会用弹拨、敲打、吹气等方法让这些材料发声,但同时他们也会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振动。也有一些是无法看到现象的,比如空瓶发声,音叉发声,鼓发出的声音等。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才能看到敲击鼓面后产生的现象,怎样才能看到吹瓶子后产生的现象或者怎样才能看到敲击音叉后产生的现象呢?学生讨论。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水、绿豆、泡沫。学生实验,再次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鼓、音叉、小口瓶等主要实验材料,还给学生提供了绿豆、水、泡沫小球等辅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通过绿豆在鼓皮上的跳动,音叉使水溅出来等直观现象就能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两轮的实验,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要继续巩固,加深认识。
3、学生进行第三组实验:喉咙发声。每个孩子用手指轻轻触碰在喉咙处,发声,停止,然后请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孩子们都会发现:当有声音发出时,喉咙会振动,当声音停止时,振动也就停止了。这个实验能很好的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得出结论了。《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很显然,在上述片断中,教师所选择的这个实验抓住了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这个实验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既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是不是就消失了呢?请学生们讨论:怎样证明。教师提供一组乐器,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总结经验,最后得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的结论。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供的这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自助餐式的实验材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保证实验材料的开放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和准备实验材料。实践证明,学生是很乐意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材料的,而且,在学生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