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听课后记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 魏海婴
在中山小学听的三堂课,作为一名新老师,收获很多。
高伟老师的《直尺发声》一课设计很精巧,在回顾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后,比较钢琴和吉他的声音高低,非常艺术又生活化的进入了新课。在探讨如何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高伟老师用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清晰的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原理。对实验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了周详的思考,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充分的得到了锻炼。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堂以实验为主的课堂上,纪律一直很好,学生的讨论也很有效,展示的实验设计图也充分显示了学生在实验设计上不凡的实力。要让学生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上一点一滴的渗透和引领是非常必要的。
井黎明老师的《导体和绝缘体》从回顾如何让小灯珠发亮开始。然后把导线剪断,设置一个悬念,如何让不亮的小灯珠重新亮起来。由此和学生展开讨论,引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直接有效,也简单明了。接下来,井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要学生验证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验证的过程通过学生主讲,老师引导和协助,并请学生动手演示,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协助、指导和完善,用讲解、操作,并用不同形式的重复的方法,加深学生印象,在课堂上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巩固和反馈,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观察别人的操作中建构起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是我在井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很宝贵的一点经验。对于小学生,不能一蹴而就,要允许学生有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希望讲一遍学生就能记住你的讲课内容,不太现实,在学习中要不断地反馈和调节,逐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吴京钧老师的《大脑》从游戏“手脚画圈”开始,非常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用手摸大脑、观察模型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大脑的沟回结构。并用一个揉皱的纸团来说明沟回的功能。接着,吴老师突破了我的惯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了猪脑实物,让学生和大脑来了一个零距离接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了大脑的基本构造之后,吴老师开始介绍大脑的功能。通过几个病例的分析,穿插视频,介绍了大脑的分区功能,以及交叉控制的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如何科学用脑的问题。整堂课,吴老师都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的氛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寻找潜藏在资料中的信息。
总体来说,三堂课都很好的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有非常充分的实验器材和精心准备的演示教具。课堂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加工,三位老师的教学语言、课堂管理和调节也有许多的精彩之处可以学习借鉴。总结的很粗浅,非常感谢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