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神奇的水》评课 中华附小 徐玉芬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10-20

 

《神奇的水》评课稿

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徐玉芬

2011年10月20日上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魏蔚为全体小学科学教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

本课实质上在引导学生探索“水的溶解和毛细现象”,但并没有将“溶解和毛细现象”这一概念由教师说出或直接由观察到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猜想——实验观察——自主描述——想象、体验、类比、推测——尝试解释——达成共识——兴趣延伸这一主线,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力求以知识为载体,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一是活动过程逻辑简明,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思考。顺着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制作紫色的水和紫红色的水爬上纸巾这两个紧紧相连的实验,使学生始终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观察探究,教学环节紧凑、严密,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而是将时间与空间给留给学生,通过实验和课件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参与体验、动脑思考,继而联想、推测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自主观察和发现。正是有了这催生的土壤,才有了学生思维的萌发,才有了学生“我明白了”的惊呼,才有了众多学生的精彩回答,实际上孩子们已经对水的这个性质作出了接近科学概念的回答,只是没有给这个现象取一个如“溶解、毛细现象”的名字而已。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们的自主发现,孩子们经历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的过程。二是教师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对现象的事实性描述。描述是证据,解释是观点。基于对观察的事实性的描述是解释的基础,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孩子们充分调动他们原有的经验与知识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了客观的、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为进一步进行自主解释提供了“原料”。虽然学生表达叙述不是很完整,但他们已经意识到物质在水中 “溶解”,产生毛细现象的材料具有孔隙。孩子们的这些鲜活思想的涌现得益于教师在活动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架起了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间的桥梁。三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利用自己的而不是教师的话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和推测,达成共识,形成较为理性的、符合事实的结论。较好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四是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向课外,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毛细现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自制自动浇水装置,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验和信息收集等课外的探究活动丰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真实、自然、随情、随境,给孩子们一片探究的天地,还科学课一个真实。

    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对溶解定义的解读不完整,上课时间没有调控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材的使用,对于新教师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