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学科学封闭性向开放性课堂转变的尝试
作者:吴时祥
第1次试上
建邺区南湖三小实验室 探测暗盒里的秘密(五年级二班)执教者:肖澄教师
教学过程片段: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揭示方法
1、引导猜想,判断电路的连接与断开
师:你们看,老师的两只手里分别有两个盒子,里面会是什么?
师: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看不到里面,像这样的盒子,我们称之为暗盒。
师:有什么好办法?
生:打开。
师:就没有了神秘感了。
师:看这里有两个接线柱。
师:这两个暗盒中,一个暗盒里有一根完好的导线,另一只暗盒里有一根断开的导线,如果不打开暗盒,你能知道哪一根是连着的,哪一根是断开的吗?
学生猜测。
2、验证猜想,揭示判断方法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停留片刻,学生一筹莫展,于是)
师:老师带来一个好朋友(出示检测器)
师:这是由导线、灯泡、电池组成的电路我们叫它检测器。
师:怎么来用检测器来检测呢?
师:你想不想用这个检测来检测呢?
生:想。
师:(老师演示一个亮,一个不亮)看到了什么?
生:这个亮,那个不亮。
师:为什么呢?
生:亮的是个完整的,不亮的,导线是断开的。
师:小小检测器本领真不小。如果我手里握的是一只小灯泡,或是一节电池,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讨论一会儿)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我们的预测)
生:连接的是灯泡,会亮。
师: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
生:连接的是电池,会更亮。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和他们一样吗?
师:哪个组上来检测一下3号、4号暗盒。
(生上来演示灯泡亮了,但比原检测器完好时亮度变暗。说明一点没有用展示台展示,效果不明显。)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变暗。(个别学生看的真切。)
师:那里面连接的是——?
生:灯泡。
师:是吗?
(师打开3号暗盒,里面装的的确是灯泡。大家热烈鼓掌)
师:继续检测。
师:看到了什么?
生:不亮。
师:怎么回事呢?(没有让学生深究,戛然而止,话锋一转)
师:老师再来一次(师演示)又看到什么?
生:亮了。
师:怎么回事?(学生没有反应,于是师打开了暗盒,学生观察看到后)
师:到底怎么回事?
生:电池装反了。
师:(总结)如果是小灯泡,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暗。如果是一节电池,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亮,这里增加了电池的个数,使小灯泡更亮起来。
板书设计:
探测暗盒里的秘密
检测器 导线 亮
没有连接 ------ 不亮
灯泡 变暗
电池 更亮——不亮
(说明:此堂课课前对五2班学生的前概念做了一些了了解,反馈的信息是之前学生没有专门渗透过有关简单的电路、导体与绝缘体方面的知识,对电路方面的了解只局限在一些零碎方面的生活感受。这堂上下来,听课老师反响不错。整堂课,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对检测电路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较好。课后,进行了交流,这堂课的关键在如何理解和把握检测与探测的关系,检测是指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探测是指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探求和测量,探测重在通过对事物的全方位的观察,现象的合理猜测、科学推理、客观解释,精心设计方案来进一步验证,得出正确结论,缺一不可,讨论一致后达成共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理念。需要进一步尝试。)
第2次试上
建邺区晓庄实小五2班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执教者:肖澄教师
教学过程片段: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揭示方法
1、引导猜想,判断电路的连接与断开
师:你们看,老师的两只手里分别有两个盒子,里面会是什么?
师: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看不到里面,像这样的盒子,我们称之为暗盒。
师:有什么好办法?
生:打开。
师:就没有了神秘感了。
生:这里面是电路。
师: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暗盒(面)上有接线柱。(说明:学生为什么一眼就看出来,后来了解得知学生在四年级阶段接触过)
师:这两个暗盒中,一个暗盒里有一根完好的导线,另一只暗盒里有一根断开的导线,如果不打开暗盒,你能知道哪一根是连着的,哪一根是断开的吗?
学生猜测。
2、验证猜想,揭示判断方法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师:老师带来一个好朋友(出示检测器)
师:这是由导线、灯泡、电池组成的电路我们叫它检测器。
师:怎么来用检测器来检测呢?
生:看灯珠的亮度。(变化)
师:(老师演示一个亮,一个不亮)看到了什么?
生:这个亮,那个不亮。
师:为什么呢?
生:亮的是个完整的,不亮的,导线是断开的。
师:小小检测器本领真不小。如果我手里握的是一只小灯泡,或是一节电池,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讨论一会儿)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我们的预测)
生:连接的是灯泡,会亮。
师: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
生:不亮。如果灯泡是坏的呢?
师:提供给的元件都是完好的。
生:连接的是电池,会更亮。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和他们一样吗?
师:哪个组上来检测一下3号、4号暗盒。
(生上来演示灯泡亮了,但比原检测器完好时亮度变暗。说明一点没有用展示台展示,效果不明显。)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变暗。(个别学生看的真切。)
师:那里面连接的是——?
生:灯泡。
师:是吗?
(师打开3号暗盒,里面装的的确是灯泡。大家热烈鼓掌)
师:继续检测。
师:看到了什么?
生:不亮。
师:怎么回事呢?
生:电池装反了。
师:老师再来一次(师演示)又看到什么?
生:亮了。
师:怎么回事?
生:没有对应好。
师:(总结)如果是小灯泡,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暗。如果是一节电池,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亮,这里增加了电池的个数,使小灯泡更亮起来。
板书设计:
探测暗盒里的秘密
检测器 导线 亮
没有连接 ------ 不亮
灯泡 变暗
电池 更亮——不亮
(说明:此堂课课前对五2班学生的前概念做了一些了了解,反馈的信息是之前这些学生伴着做中学课程一路走来,还专门学习过有关简单的电路、导体与绝缘体方面的知识,对电路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没有深究,而是选择避而不谈,对于课堂生成,不采取顺势而导,错失了良机。整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需要深究,方解煞渴。课后进行深入的研讨,一致认为提升高度,满足学生在探究方面的需求,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更好地唤起孩子的求知欲。)
第3次试上
建邺区江东门小学实验室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3班) 执教者:肖澄教师
教学过程片段: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揭示方法
1、引导猜想,判断电路的连接与断开
师:你们看,老师的一只手里有一个盒子,里面会是什么?
师:我们只能看到外面看不到里面,像这样的盒子,我们称之为暗盒。
师:有什么好办法?
生:打开。
师:就没有了神秘感了。
生:敲,听一听。
师:你确定吗?(生摇头)
生:摇摇。
师:你确定吗?
师:仔细看一看,有什么?(师把有接线柱一面朝着学生)
生:有接线柱。
师:这两个暗盒1号和2号中,一个暗盒里有一根完好的导线,另一只暗盒里有一根断开的导线,如果不打开暗盒,你能知道哪一根是连着的,哪一根是断开的吗?
学生猜测。
2、验证猜想,揭示判断方法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停留片刻,学生一筹莫展,于是)
师:老师带来一个好朋友(出示检测器)
师:这叫什么?
生:检测器。
师:怎么来用检测器来检测呢?
师:主要靠什么?(靠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
生:灯珠的亮度。(变化)
师:(老师演示一个亮,一个不亮)看到了什么?
生:这个亮,那个不亮。
师:为什么呢?
生:亮的是个完整的,不亮的,导线是断开的。
师:小小检测器本领真不小。如果我手里握的是一只小灯泡,或是一节电池,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讨论一会儿)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我们的预测)
生:连接的是灯泡,会亮。
师: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
生:连接的是电池,会更亮。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和他们一样吗?
师:哪个组上来检测一下3号、4号暗盒。
(生上来演示灯泡亮了,但比原检测器完好时亮度变暗。说明一点有用展示台展示,效果非常明显。)
师:你们看到什么?
生:变暗。(个别学生看的真切。)
师:那里面连接的是——?
生:灯泡。
师:是吗?
(师打开3号暗盒,里面装的的确是灯泡。大家热烈鼓掌)
师:继续检测。
师:看到了什么?
生:不亮。
师:为什么?
生:电池接反。
师:老师也想来试一次(师演示)又看到什么?
生:亮了。
师:怎么回事?
师:到底怎么回事?
生:没有对应好。
师:(总结)如果是小灯泡,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暗。如果是一节电池,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亮,这里增加了电池的个数,使小灯泡更亮起来。
板书设计:
探测暗盒里的秘密
检测器 导线 亮
没有连接 ------ 不亮
灯泡 变暗
电池 更亮——不亮
(说明:此堂课课前对五3班学生的前概念做了一些了了解,反馈的信息是之前这些学生专门学习过有关简单的电路、导体与绝缘体方面的知识,对电路有了一定的了解。整堂课下来,教学非常流畅,学生参与积极,听课教师反响不错。美中不足的,在学生观察暗盒指导方面需做一些努力,比如指向需更明确等等。)
区级公开课(第4次)
建邺区江东门小学实验室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4班) 执教者:肖澄教师
教学过程片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暗盒。
2、你们看,老师手上有一个盒子,只能看到外面看不到里面,像这样的盒子我们称为“暗盒”。(板书:暗盒)
3、别小看这个暗盒,它里面可藏着一些秘密哦。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这个暗盒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4、指名学生回答。
(1)生:打开 师:打开的确能知道,但是不就失去了它的神秘感了吗!
(2)生:摇一摇,听声音。 师:(摇一摇)你能判断出里面是什么吗?确定吗?
(3)生:掂一掂,感觉一下。 师:请你掂一掂,你能判断出里面是什么吗?确定吗?
(4)生:敲一敲。 师:(敲一敲)你能判断出里面是什么吗?确定吗?
……………………
5、这个暗盒有六个面,刚刚我们只观察了它的一个面,请你们在仔细观察一下其他几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有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办法?
生:可以用电路来检测。(可以用检测器来检测)
师:哦?什么样的电路?(哦?什么样的检测器?)
生:上节课用的检测器。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看到暗盒上有两个接线柱。
6、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脑袋转的也很快。的确,在暗盒里的这两个接线柱之间连接了一些除了开关以外的电路元件,可能有哪些电路元件呢?
生:可能有电池、导线、灯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暗盒,今天我们这节课来研究其中的一种,用这个检测器来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完成课题)
二、初探暗盒
1、老师这儿有四个外表相同的暗盒,但在暗盒里的AB接线柱之间却分别连接了一根完好的导线、一根断开的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珠,由于早晨匆忙,我一不小心把四个暗盒弄混了,分不清谁是谁了,我们如何利用检测器来帮我分辨出他们吗?
师追问: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检测器上的什么变化来判断呢?
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检测器上灯珠亮度的变化来判断。
2、对,那遇到不同的暗盒,检测器上的灯珠会有如何变化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并把你们的猜测记录下来。
3、小组讨论。(约2-3分钟)
4、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汇报中师追问:
(1)你这里的“亮”,和检测器两端直接相连比较亮度一样吗?(一样)所以我建议用“一样亮”。
(2)你所说的“变暗”是和什么比较的?(和检测器两端直接相连比较的)
(3)你所说的“更亮”是和什么比较的?(也是和检测器两端直接相连比较的)
5、你们的预测和他们一致吗?
6、谁愿意上来帮我检测一下1号和2号暗盒。
7、指名上前检测1、2号暗盒。
边检测边汇报:
(1) 用检测器检测1号暗盒,检测器上小灯珠“一样亮”,推测1号暗盒里AB两点连接的是完好的导线。
(2) 用检测器检测2号暗盒,检测器上小灯珠“不亮”,推测1号暗盒里AB两点连接的是完好的导线。
8、他的检测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正确 全班给予掌声)
9、还有谁想来检测一下3号和4号暗盒呢?
10、指名上前检测3、4号暗盒。
先检测3号暗盒,并汇报:用检测器检测3号暗盒,检测器上小灯珠“变暗”,推测3号暗盒里AB两点连接的是灯珠。
打开暗盒验证。 (正确 给予掌声)
再检测4号暗盒,并汇报,根据不同检测结果进行教学:
(1)“不亮”
1生汇报:用检测器检测4号暗盒,检测器上小灯珠“不亮”,推测4号暗盒里AB两点之间没有连接。
2打开暗盒验证(错误)
3为什么AB两点之间明明连接了电池,而检测器上的小灯珠不亮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2)“更亮”
1生汇报:用检测器检测4号暗盒,检测器上小灯珠“更亮”,推测4号暗盒里AB两点之间连接的是电池。
2看着同学们检测的这么有趣,我也忍不住想来试一试,可以吗?
(暗自把检测器两端对调进行检测,结果“不亮”)
3咦,怎么刚刚××检测时检测器上的小灯珠还“更亮”,怎么到我检测时检测器上的小灯珠就“不亮”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11、学生提出猜想
生:可能是因为电池没电了;导线连接不好;灯珠坏了……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把所有材料都再三进行了检查,确保所有电池都是有电的,所有材料连接都是好的。
生:可能因为里外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不对应。
师:哦?是吗?那我们把检测器的两端交换过来再次检测试试。(师交换检测器两端再次检测 结果:“更亮”
师:所以当我们检测暗盒,检测器上的灯珠不亮时,能不能盲目地推测两点之间没有连接?(不能)要把检测器两端放过来再次检测,如果还不亮,则可以推测所测两点之间没有连接,如果灯珠更亮了,则推测所测两点之间连接的是电池。
板书设计:
探测暗盒里的秘密
检测器 导线 亮
没有连接 ------ 不亮
灯泡 变暗
电池 更亮——不亮
在课后座谈会中,大家对这节课一致寄予好评:是一节成功的课。听了大家的精彩发言,能得到同行一致认可,当时我的心里得到一种宽慰。整节课,设计合理,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完美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堂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的一次有效的尝试。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