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分类》一课听后有感
南湖三小 吴时祥
整堂课听下来,感觉比较真实,体现了一个基本理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从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展开的。设计思路自然,活动安排合理,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导入生活化。课一开始,提供了超市的情景图片,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首先,试图通过学生对熟悉的纸牌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
接着,通过辨别指纹的游戏,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紧接着,通过喜闻乐见的分组活动给果实的图片分分类,进一步巩固根据相同点的分类方法。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动手分一分,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调动,再通过小组代表上台来交流的形式,又使小组内的活动变成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学生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会了什么是分类。
然后,通过学生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进一步强化根据相同点或相似点分类的方法。这个活动本身对于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本身存在几个思维的转折,但是通过集体的讨论和思维碰撞以及教师的恰当指导,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最后,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场景图片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分类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
整堂课,教学环节流畅,贴近学生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是一堂成功的课。
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