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小班教后反思 南湖二小程路
从学生三年级接触科学开始,就设计了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植物的一生等和本课密切相关的几个单元。但由于间隔了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半学期,因此学生对于植物的了解已经有些遗忘,因此在课的开始采取复习旧知的方法打通学生过去经验和即将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当学生明晰概念以后,可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言、头脑风暴获得思想上的碰撞。植物除了可以采取生殖器官如种子繁殖的方式外,什么器官还可能进行繁殖,并尝试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此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柳树(茎繁殖)、红薯、土豆等,此时可采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的方式进行汇报,请小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能尽量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繁殖的过程。再通过播放视频生动形象的呈现植物的根、茎、叶繁殖过程,随后请同学联想生活中类似的植物繁殖方式并进行举例。最后再通过本课植物六大器官的两种分类水到渠成的引出这样的植物繁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
为什么有的植物进行营养繁殖而有的植物进行种子繁殖呢?这作为本课的深化拓展,采用资料袋的形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难点突破,学生分组自学并划线标记,小组内分工合作并轻声讨论,对于学生较为忽略的图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到小组指导时发问,让学生解释图的意思,帮助理解两种不同繁殖方式的优、缺点。在汇报时前面的一两个小组可能已经列举出两种繁殖方式的优缺点,所以后面的小组在汇报时可采用重点汇报、深度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读图深入理解优缺点。
最后以生活中常见的葡萄为例,想获取大量相同的葡萄和获取不同的葡萄各应选择哪种繁殖方式,此时学生在学以致用中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繁殖是植物存在的前提,而地球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随着环境的改变,植物也发生了变化,植物的繁殖方式也随之有了不同的进化。
联系小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在关注每个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进今后将尽量创设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学生不仅能在小组中说,也能在全班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中尽量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小班的独有优势,宜创设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思维,只有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