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感
晓庄一实小 张婉宇
今天在南湖三小的科学教研活动给我们展示了三节课,分别是《声音的产生》、《做酸奶》、《太阳钟》。这三节课的风格各不相同,对教案的设计更是各有特色。
《声音的产生》一课,导入部分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在视觉、听觉上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导入活动,从侧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紧抓学生的兴趣。在做音叉的实验活动时,许老师借助泡沫小球、烧杯里的液体将肉眼看不清的物体振动“放大了”,让学生看清了。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有别于课本,引入了更新颖更有趣的材料,这也将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酸奶》一课,许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局限,重组了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得详略得当,最大化的激发孩子自主学习。许老师在最后做酸奶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老师做酸奶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关于如何做酸奶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你还有哪个步骤不明确?老师并未一一解答,而是把解答权交还给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刻协助学生,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自主化。《太阳钟》一课,教学过程设计的符合五年级孩子的“口味”,补充了一些有趣且少见的日晷,将课本原有内容拓宽了。“到台湾看日晷”让学生来做小导游,分别介绍一些学生们不常见的日晷,并指出晷面和晷针,在无形中又强化了学生对日晷的认识。这样的活动设计也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更大程度的参与课堂。
听完这三位老师精彩的展示课,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让我自觉地回头查看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重新审视自己对教材,对课堂,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在科学课堂上,少不了热热闹闹的实验活动,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这些实验和材料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和使用的,有时候实验材料并不是越丰富越好,越多做实验越好。一节四十分钟的科学课,安排的实验活动应该是承上启下、引发思考、验证假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一节四十分钟的科学课,实验材料应该是精当选择、巧妙搭配 、合理隐藏 、有序出示的,要让这些实验材料成为“有结构的材料”。每个实验材料的使用要“有粗有细”,在活动中材料应当使用到位。在教学设计中力求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材料,用实验材料来引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实验活动中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效,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要有目标,安排学生的活动记录要有针对性。一节课要有适合的节奏,教师要在整体上调控教学的节奏和课堂的节奏,才能让这节课有声有色、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