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固体放到水里》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和重量无关,与形状和密度有关。但是,“密度”的定义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深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上课的钱老师把“密度”化为两组对比试验:研究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研究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沉浮。但是这样的转变,相对脱离了生活和应用,孩子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个人觉得可以在研究前创设一个小情境,激发孩子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实验。钱老师上课非常细心,为了使试管能稳稳放在天平托盘上,还特地在天平上装上小夹子,便于孩子的实验开展。同时,语言温柔简洁,鼓励的话语及时得当、不单一。整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声音的产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并没有想象的容易,学生常常会认为声音是敲击、摩擦等方式产生的。本节课层次清楚,各环节进行得有条不紊。许老师的导入轻松又紧扣课题,与学生的对话也是轻松幽默,课堂气氛很轻松。选择皮筋和钢尺来研究,使学生能自己从实验现象中初步说出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概念。本课的亮点是借助轻球和水把原本看不见的音叉振动显现出来,学生在惊喜中再次深刻认识到“声音是振动产生的”,不是敲击、也不是摩擦。几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揭示一个科学概念:振动产生声音。最后的一段音频,播放的是大自然的打雷下雨声,紧密联系生活。
《抵抗弯曲》
本课用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导入,学生从图片中能自己说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横梁和柱子。课题导入自然,环节设计清晰。本课主要研究横梁厚度和宽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老师花了很大的时间与学生谈论对比试验的变量和不变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在师生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和锻炼。本课有两个亮点:一是作为柱子的教具盒子,它保证了除了变量外其他都一致。二是老师把原本6组分成了12组,得到了12组数据,使得数据更有水说服力。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科学素养和严谨性。
《浮力》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浮力的定义,研究其方向、作用点和大小。本课在研究浮力大小的时候,专门细致讲解了测力计(弹簧称)的使用。学生也从正确的实验操作中初步得出结论: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整个环节进行顺利有序。但是,浮力作用点这一知识稍显抽象和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整节课设计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尤其是橡皮泥这一教具,是本课一大亮点,看得出老师的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