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2012.10.12苏锡常宁“四城区”会课听后记 金中实小 谭红亮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10-12

 

苏锡常宁“四城区”会课听后记

                                   金中实小   谭红亮

   10月12日,苏锡常宁“四城区”会课在我们学校举行,来自苏锡常宁的四位年青教师分别给大家呈现了四节精彩纷呈的课,无论是实验的设计、教具的使用、课堂的组织等都着实让我长了见识。本次会课是以科学概念为探究主题的,下面我分别就四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节课是来自常州的钱亚芳为我们呈现的《把固体放入水里》。钱老师最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图片物体有什么特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图片物体物质相同而重量不同,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三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接着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猜测,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初步让学生理解“沉浮和物体的质量的大小无关”的结论,紧接着钱老师让学生分别进行两组实验“相同质量,大小不同”“大小一样、重量不同”进行实验,最终使学生形成最终概念。很多学生前概念是“物体越重越大就沉,反之则浮”,而钱老师以学生探究为主,推翻打破学生的前概念,用实验事实来建立学生的科学概念,很具有说服力,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学生的概念由模糊错误到逐步清晰正确。

    第二节课是来自我们学生许晓春老师为我们呈现的《声音的产生》。许老师几删其稿、几番试上、逐句推敲,这种精气神很让我折服。首先许老师从身边的材料出发,让学生说说刚才听到什么声音,又问在大自然还听过什么声音,再问学生能不能自己发出声音。看似一气呵成的问与答,实则是在深挖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又让学生想办法让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学生实验给出类似“敲、打、摩擦”方法,通过制造声音从而揭示前概念。下面许老师让学生使用音叉感受,又用转化扩大法,让音叉靠近小球、放入水中,这一系列很有震撼力的体验,逐步建立了科学概念“振动产生声音”。接着许老师又让学生演示声音产生的停止,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停止。许老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相比之前的试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朴实无华、简单而不简约”。

    第三节课是来自苏州的任青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抵抗弯曲》。任老师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物从而说出“梁、柱”,接着问“梁和柱起着什么作用”得出作用是“支撑”,再问“如果受到很大的力,梁和柱那个先弯曲呢?”继而有了本节课主体内容“抵抗弯曲”。“抵抗弯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前期工作准备很充分,用材质相同宽度不同的的纸、同样的垫圈等进行实验,再通过班级汇报汇总到黑板版贴上面,可通过归纳得出科学的概念。

    第四节课是来自无锡的骆金花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水的浮力》。骆老师采用的是教科版教材,水的浮力在苏教版上册有所涉及,但内容方面教科版更深一点。对于这个公式“重力=拉力+浮力”的得出,骆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物体受到一个向下什么力---重力,接着又让学生做一做如何让物体浮起来---浮力,再拉起橡皮泥---拉力,再通过“方向、作用点“的讨论说明,完整的得出浮力公式,接着让学生在做中感受测量浮力大小。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骆老师用橡皮泥沉浮实验,再改变橡皮泥形状学生演示,从而得出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授课一直强调从学生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四位青年老师各有千秋,殊途同归。学生前概念是零散的、片面乃至错误的概念,要让学生接受你的科学概念,很多时候需要用震撼力的实验去证明、用感染力的解释去整合、用有说服力的结论去归纳,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去深深钻研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