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会课听后感
莫愁湖小学 李楠
10月12日, 有幸参加了以“小学科学概念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来自苏,锡,常,宁的四位科学老师给我们呈上了四节生动的科学课,收获颇多,围绕主题,下面浅谈一些想法。
《把固体放入水中》
我们都知道固体放入水中主要有这样两种现象:是否溶解、浮沉,钱老师这一节课处理的重点是固体的浮沉,这就涉及到密度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密度这么深奥的词语,不易接受。根据孩子的学情分析,钱老师将这一概念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固体浮沉情况;第二部分研究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固体浮沉情况;第三部分直接比较同种材料,大小不同固体的浮沉情况。通过这三种情况的实验探究,既能很好地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又能达到让学生理解固体浮沉与密度有关的效果。
《声音的产生》
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概念。“振动”的概念很少会出现在学生头脑中,虽然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振动现象,但是他们只是以为振动就是拍打、摩擦、敲击等多种方式的一种。
要构建这样的概念,许老师从两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首先让学生用钢尺、橡皮筋来发出声音,学生实验发现两种物体发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通过敲、拉、弹、拨等都可以使钢尺皮筋发出声音。接着,许老师再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会有什么现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逐渐向“振动”的概念靠拢。在此基础之上,许老师又让孩子们用音叉体验了两个小实验,一下子提升了课堂的温度,进一步诠释了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概念。二是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了:孩子在体验音叉能溅起水花的实验中发现,当音叉不小心碰到水槽壁时,就会停止振动,许老师直接抓住课堂中的这一创造性生成,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了。
在“振动产生声音”概念的提升过程中,许老师设计的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面的理解真正进入到概念的提升。
《抵抗弯曲》
任老师从我们熟悉的建筑物引入话题,引出梁、柱,主要研究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抵抗弯曲的能力变化。教师引导后,学生体验了两个控制变量的实验,再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控制变量这一部分,教师引导时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来试试。
《水的浮力》
这一课的主要概念就是浮力的概念,当骆老师用定义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于是,骆老师首先设计了让学生体验压水中泡沫块来感受这种向上托的力。接着,又运用了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出重力=拉力+浮力,进一步巩固说明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在最后一部分用橡皮泥进行上浮实验时,提到了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我觉得孩子可能无法理解,是不是可以换种说法呢?
通过四节优秀科学课的展示与研讨,我发现课堂上如果没有科学概念贯穿着,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学生掌握了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因此,我觉得研讨“科学课堂概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老师今后在课堂上所要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