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2012.10.12四城会课听后感 南湖二小 程路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10-15

 

2012.10.12苏锡常宁四城会课听后感

南湖二小  程路

第1节课——把固体放入水中: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课堂最大的特色源于教师对于材料的精妙选择和适时发放上。整个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清晰、由学生的前概念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行科学概念的重新建构,即顺应的过程。在主要的两个实验中,教师考虑到施教学生接触科学时间较短的局限性,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方式。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理性认识后,在下一个横向的迁移实验中,教师采取了分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技能。对于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帮助学生建构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科学概念体系。教师语言简练、教态自然,很好了实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第2节课——声音的产生:

    本课源于苏教版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中从大自然的声音、身体产生的声音到钢尺和橡皮筋产生的声音,可谓是层层推进,实现了科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科学概念的形成中,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跟随学生思想的角度,慢慢的思考,扎扎实实的一步一步形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整个准确的科学概念。其中教师有意的避开了学生回答的不清晰或易混淆之处,而是采用严谨的科学概念归纳帮助学生准确建构概念,有效地避免了形成无关概念或错误概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提供了准确的问题,是音叉被敲打时还是敲打后发出了声音?接着请一个学生演示实验借助塑料小球进行音叉振动的观察,最后请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观察敲打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有效教学,很好的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第3节课——抵抗弯曲:

    本课源于教科版教材,教师在课堂前的师生互动环节显示了其丰富的经验,纵观借班上课的三节课,本节课的师生融洽关系,且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正向凝聚力。教师在前面的实验设计环节讲解细致,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准确的科学思维习惯。教师的教具也很精巧,很好的实现了课堂的预设目标。

第4节课——浮力:

    本课同样源于教科版教材,教师对于科学概念的准确性呈现很谨慎,包括从力的三要素(方向、作用点和大小)方面破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师也很重视学生的对科学的应用能力,如橡皮泥的形状改变和曹冲称象环节的设计。

纵观四节课,教师对于科学概念的把握是准确的,但是对于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把握不同。此外,也看到了上课老师的辛苦准备和听课教师的积极思维参与,正是同仁们的不断努力,科学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