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2012.10.12苏锡常宁四城会课听后感 新城小学 魏海婴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10-16

                         

苏锡常宁四城会课听后感

——从中小衔接看科学概念教学

 

新城小学 魏海婴

    在金中实小听了苏锡常宁四位优秀青年老师的课,收获非常大。无论是课程的设计、教具的选择,还是教师对课堂的现场把握和教学的组织,有很多精彩的亮点,值得我们年轻老师认真揣摩学习。

    这四堂课都是属于物理分支,小学阶段的学习,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前概念,四位老师都运用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得出结论,真正的在课堂上做到了放手。几位老师的课从中小学衔接来看,是科学概念教学非常优秀的课例。

    钱亚芳老师《把固体放进水里》涉及的知识点是“密度”。钱亚芳老师首先用苹果、土豆和药片,总括了物体放进水里会出现的三种现象。然后在总结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预测的沉浮是否和现实一致,并得出同种物质物体大小、重量与沉浮无关的结论。这是让学生初步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此后钱老师设计两个实验来验证物体的“重量不变、大小变化”,和“大小不变、重量变化”两组实验来让学生得出初步结论,两组实验体现了质量、密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长大之后记得,我相信他们回想小学三年级的课时一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节课的一点小建议是,在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中,要尽量排除干扰项。钱老师选择试管是一个亮点,也曾一度让我糊涂,试管和试管比较?后来才明白是试管里的空气和沙子比较,而试管和塞子应看成是一个整体,是装载物体的工具。

    许晓春老师的《声音的产生》一课,经历了几次修改之后,今天的课一气呵成、浑然一体,非常流畅。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观察到“振动”,许老师选择了常见物体——钢尺、皮筋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发声时所产生的变化,之后对于音叉的微小振动则予以固体放大(泡沫球)和液体放大(水中),帮助学生观察微小形变。然后以反思维考验学生,如何让小镲快速没有声音?学生理解了振动产生声音,因此能说出停止振动。整节课较好的为学生呈现了可观察、可描述、可概括归纳的感性事实。

    任青老师的《抵抗弯曲》选自教科版,任老师将重点放置在实验设计上,整节课围绕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在课上,帮助学生非常好的理解了何谓对比实验。而整个探究过程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得出结论,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培养和锻炼。任老师在教具的制作和选取上颇费功夫,独具匠心。

    骆金花老师的《水的浮力》选自教科版,骆老师的课堂设计先将重点放在感受浮力上,随后则转向科学地测量浮力。力的学习是难点,力虽然无处不在,可我们并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到力,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去间接观察、感受力的存在,因此,骆老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然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初步研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在这里骆老师不是直接出示问题(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而是迂回地让橡皮泥来做主角,帮助学生用事实性语言来说明他们的结论。最后以解释故事曹冲称象的原理结尾,不仅留下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也把科学课堂延伸到了课后的生活中。

    小学期间,提供正确的概念十分必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现实,在出示一个概念前,应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给予足够的相应的可观察事实,让学生学会描述事实、尝试归纳,教师则予以总结。而在呈现事实的过程中,则可辅之以精心选择设计的实验。小学期间储存的充分的感性材料,对于中学期间抽象的概念学习,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想这应该是小学科学老师虽然也教授知识,但与中学教师最大的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