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雨花外国语小学参加了以“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为主题的四区连片教研活动,活动中四位优秀的教师分别展示了《金属》、《我们吃什么》、《心脏》、《认识常见岩石》这四节课,这4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态自然,与学生互动和谐,教学层次清晰,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金属》,老师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金属,并与其他非金属材料进行比较,发现金属的共同特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板书较为杂乱,教师本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板书,提炼出金属的共同特点,但是可能由于内容过多,三年级学生一下子难以找出共同特点。
第二节课《我们吃什么》,在让学生分组给食物分类这一环节中,我之前听过另外一位老师的课,他出示了所有小组的分类,通过学生在分类上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引出让营养学家来帮忙的设计,而这位老师只是让几个小组学生汇报了一下他们的分类方法,然后直接引出营养学家的分类方法。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在没学这课前,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是不是一定分的都是对的呢?他们之间的分类应该会存在矛盾和分歧的地方,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一部分会更好?
第三课《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很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心脏瓣膜》视频,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心脏的运动情况,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课《岩石》,赵老师利用一个探险的故事,将岩石的教学内容融合到故事中去,非常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供学生观察比较。对教材,这种大胆的创新,非常值得我学习。
我认为小学科学概念教学需要细细研究,好好把握,把握的不好就很容易将某些概念讲的过浅或者过深。教师应充分研究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情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科学概念时一定要严谨,千万不可犯科学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