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2012年12月“创新杯”赛课教案及简评、反思(六年级肖澄)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1-04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化》第三课(第32—3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2、知道生物的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应的,是进化的结果。

3、了解达尔文的贡献。

4、了解进化论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

教学准备: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视频结束问:视频有趣吗?这段有趣的视频向我们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进化)关于“进化”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说)

二、理解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

(一)讲故事,揭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1、生物学界关于进化的理论有很多,在我们进一步探究之前,我们先听一个小小的故事:

话说,有一位牧民,快乐地生活在大草原上,他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羊儿们长大了,他拿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发现白色的绵羊好卖,如果你是这位牧民,卖羊回来你会怎么做呢?如果这样做,结果会如何?

是的,牧民开始大量的牧养白色的绵羊,很快羊群里大多是白色的绵羊了。

有一天,羊圈坏了,牧民牧养的一些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森林里有它们的天敌——狼,狼喜欢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的是那些显眼的白色绵羊,渐渐地,森林中的绵羊大多是什么颜色的了?

2、同样是白羊黑羊一样多的羊群,先后发生了两次不同的变化,

第一次:白羊、黑羊各一半的羊群变成了白羊多黑羊少,是谁造成的?——牧民根据自己的需求

第二次:白羊、黑羊各一半的羊群变成了黑羊多白羊少,又是谁造成的?——自然环境

3、像第一次这样是牧民的做法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工选择。那么第二次的改变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选择)

4、到底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有什么区别呢?请小组互相讨论,并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交流。

(二)揭示课题,了解“进化论”主要观点

1、刚刚我们通过比较初步了解了自然选择。你知道最先提出“自然选择”的是谁吗?

2、你们认识达尔文吗?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

(1)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2)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研究,在1859年11月终于写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这本巨著中,他首次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3、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是如何解释自然选择的?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上32页的资料。(读后交流交流)

    自然选择,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适者生存)

4、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进化论”中还有哪些主要观点?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书上32页的资料。

(拥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种类发展着、进化着)

(三)用“进化论”的理论解释现象

1、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自然选择的事件。

     19世纪初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生长着一种飞蛾叫尺蠖蛾,它们生活在白色的桦树干上,大多数尺蠖蛾的翅膀都是浅色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黑色的。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浅色的翅膀与桦树皮颜色很接近,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这样捕食它们的鸟类就不容易发现它们。)

但是到了1850年左右,工业开始发展,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根根烟囱里冒出的滚滚黑烟把桦树干都熏黑了,浅色翅膀的尺蠖蛾可遭了秧。

浅色翅膀的尺蠖蛾命运会怎样呢?(这时,浅色翅膀的尺蠖蛾已经不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很容易被发现,首先被吃掉,不久只剩下了黑色的尺蠖蛾)

现在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随着污染被治理,桦树干又变回了白色。这时,尺蠖蛾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浅色翅膀的尺蠖蛾又开始多了。)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在激烈地生存斗争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下来,当然我们人类活动改变环境后,会影响自然选择的取向。

2、我们再来看两幅图,(出示极地狐狸和非洲沙狐图片)

同样都是狐狸,为什么这两种狐狸的外形会相差如此之大?

指名学生回答(从耳朵、眼睛、皮毛的颜色厚度等发面进行比较,说说哪些特征能适应环境)

3、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改变了颜色、形态。

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人们为了纪念达尔文,把达尔文最先发现的一个小岛命名为“达尔文岛”。请你找找,你在岛上看到了哪些进化的现象。

    播放视频

4、交流

正如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到的观点: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三、了解达尔文进化论面临着挑战

1、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为我们解释许多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在云南澄江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古生物化石宝库,

    自由阅读书34页资料,思考“澄江生物化石与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那个观点相矛盾,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科学尊重的是证据而不是权威,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四、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如果你想对达尔文更多的了解,可以去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书籍。给大家介绍两部纪录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百度搜索。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四点:1、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2、知道生物的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应的,是进化的结果。3、了解达尔文的贡献。4、了解进化论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教学重点是理解达尔文进化论中核心观点——“自然选择”的含义及其与“人工选择”的区别。教学难点是如何看待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放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本课教学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以一段有趣的人类进化视频引出“进化”,并让学生谈谈对“进化”的了解,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此环节既是一个有趣的导入又是为学生初步理解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一观点。

第二环节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用时最多的。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从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第一步:扶。首先我讲了白羊、黑羊的故事,在故事中我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对羊群的变化进行猜测,学生在思考后做出了猜测,其次让学生对两次羊群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前者是因为人的需求而造成的,后者是因为自然环境而造成的,并告诉学生前者可称为“人工选择”,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说出后者称为“自然选择”。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羊群的两次变化,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不同之处,并在小组讨论时深入到每个小组进行指导,让学生初步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最后,以“最先提出‘自然选择’是谁?”这个问题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阅读书中资料,了解达尔文,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其它观点。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其它观点并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去研究,而是用导入时和后面“达尔文岛”的两断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步:半扶半放。学生在前面一个环节已经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了充分地理解,因此在此环节,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讲诉“尺蠖蛾”的故事,让学生用“自然选择”的理论来解释现象,推测尺蠖蛾的命运及原因。使学生再次看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人类活动改变环境后,会影响自然选择的取向,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第三步:放。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看到“极地狐狸与非洲沙狐”图片时,有许多话想要表达,这时,我便让学生自己说,大胆地说,充分地说,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生物的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应的,是进化的结果。

通过这三步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一次次与“自然选择”产生碰撞,不仅得到了训练,而且一步步对“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观看了关于“达尔文岛”的视频,再读了达尔文的经典理论,学生对达尔文的敬佩之情得以升华,这时,话锋一转,引出了本科教学的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了解达尔文进化论面临着挑战,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认为“进化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两种理论到底孰真孰假并不需要在此节课上去探个究竟,而是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引领他们今后继续去进行科学探究。因此我在此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深信不疑,这时向学生介绍“澄江生物化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两种理论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强烈的撞击,让学生思考“澄江生物化石”与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那个观点相矛盾,证据是什么?从而达成此环节的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二、教学效果、亮点和不足

1、通过本课教学,基本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理解其含义并能加以区别。

2、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把“羊群改变”这一较为具体的事例提前,让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比较,自己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再在此基础上阅读书中抽象的文字资料,进一步“自然选择”及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其他观点,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觉得自己也能提出了和科学家相同的观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3、本课在教学“自然选择”这一重点时,采用了从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在一步步中深入理解“自然选择”这一教学重点。

4、在学生提出“自然选择”这一观点后,及时让学生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加以比较分析,这样对后面用这些观点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实提供了方便。

5、教学中发现在学生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两者不同时有一定难度,学生比较的多是羊群两次变化的区别,没有引申到“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加以区别,因此在小组讨论指导中用时较多。事后思考此环节如果在比较前再简单地介绍一两个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事例,然后让学生再比较,学生可能会更容易发现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或者也可以在此环节先比较两次羊群两次变化的区别,在比较极地狐狸和非洲沙狐之后,再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两者不同,这时学生可能能更顺理成章地比较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6、由于在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两者不同环节用时过多,以至于在最后“了解达尔文进化论面临着挑战”环节用时不够,学生没有能充分阅读资料,思维没有得到碰撞,没能深入思考“澄江生物化石”与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相矛盾之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