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4.11建邺玄武连片教研听后感 金中实小徐玉芬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4-14

4.11建邺玄武连片教研活动听后感

徐玉芬

    许老师上的《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的最后一课,着重阐述了人的生命的由来问题。下面我谈谈听完这节课的感受。

    首先,从教学设计上来讲,许老师通过课前交流,并进行课前准备,分发有关于出生时的状态调查问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在默默感受着生命和亲情。在这些充分的课前准备之后,课上研讨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感升华等环节向学生全面讲解了“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一问题。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关心的内容,围绕核心问题收集资料,在交流研讨中升华情感,体验到生命的可贵。整节课的设计能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师的适时介入,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启发、指导,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敞开心扉,这样的课堂无不焕发生命的活力。

    其次,在师生互动方面,许老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们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中,而教师能及时做好调控工作:1、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会倾听的养成教育。2、由于学生讲述的很多是表面的现象,所以许老师都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并进行多媒体展示,及时反馈的同时还让学生的思维更理性,当然有些学生回答的不尽人意的地方,许老师时而及时肯定,时而指正,甚至进一步深化拓展学生的想法。3、对学生谈到的敏感话题许老师的态度自然、大方。

    最后,许老师构建了一个高效课堂,学生一堂课都有事做,而不是教师包办,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第二节课是李甜老师上的《蜡烛的变化》,本节课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环节清晰,语言流畅,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

一、在教学设计上

开门见山的教学导入的设计取代了各种物质变化的介绍,使得教学环节清晰,并且直接抓住学生眼球,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主线。第二环节蜡烛的加热和燃烧实验设计,可以看出教师的用心之处,在教学上能够有所创新,这一点对于经验不足的我来说还得加强学习。

二、教师的板书很清晰,对于知识的整理一目了然。

三、实验注意点

首先是安全性,做实验前的安全问题还需再强调些,因为本科要用到火,而且在自己设计实验的时候学生还会有可能出现其它的奇思妙想,所以实验前教师还要强调安全以及废液釭的利用。

其次在实验设计方面,对于如何检测看不见的新物质,教师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产生迫切需要弄清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但是有一个细节,教师可能没有关注到,蜡烛燃烧冒烟了,这烟是蜡烛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一种新物质。但是在座的一位学生质疑蜡烛加热也会冒烟,此时的我心想确实啊都是冒烟,为何不检验一下蜡烛加热产生的烟呢?而此时教师没关注到,我觉得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思维的碰撞,教师抓住这一火花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而对于这个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对于冒烟这个现象进行探讨,可以采取蜡烛加热和燃烧都用白瓷碗检验一下,一经对比,此课的难点即能解决。因此,让我想到善待学生的提问,低下身子听学生的心声,以学生为中心,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