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邺玄武连片教研活动听后感
今天听了建邺区和玄武区两名优秀的科学老师的科学展示课。建邺区新城小学的许淑俊老师的《我是怎么出生的》和小营小学李甜老师的《蜡烛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师基本功这五个方面对这两节课进行评课。
首先,从我从教学目标上来分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这堂课好坏的主要依据,所以我首先来分析这两堂课的教学目标。从两位老师这两节课的整个过程来看,他们将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和各个活动及实验都紧密地围绕着目标,服务于目标。他们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体现了新课标的价值追求。许舒俊老师在讲解从受精卵到婴儿的变化过程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李甜老师在研究熔化和燃烧的时候也是在乎了每一位学生的观点。
接着,我来评一评这两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统一。许老师的课是小学五年级的一门生物科学课。结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科学课的特点,他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游戏模拟的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的背书包模拟孕妇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李老师的《蜡烛的变化》是一节化学知识方面的科学课,同时也是从日程生活中得到的浅显科学概念。李老师运用了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是这节科学探究课妙趣横生,多了趣味性,同时也充斥着科学探究的味道。
接下来,我从两位老师的教学程序上来分析:两节科学课过程完整,重难点突出。许老师的这节课对于男教师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但许老师处理的很得当:从一开始的大耳朵图图的趣味引入到对学生的出生情况的调查,许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有让课堂气氛边境的尴尬。在谈及一些关键词语时,许老师也能够镇定并幽默的处理,最后的体验孕妇活动也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实验探究的过程是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到的,从观察蜡烛的变化到对两种变化作出假设猜想,以及实验的操作过程,最后的交流合作,李老师没有遗漏任何一处,学生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把小科学家的趣味。总之,两位老师的教学程序简单明确,让我们这些听课老师一目了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许老师和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多样化,夸奖的很恰当,具体而又诚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并纠正。
最后,再来说一说两位老师的基本功:教学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许老师的声音很温柔,具有亲和力,李老师的声音非常洪亮,但不够抑扬顿挫。如果能够激情飞扬一点,就更加完美了。另外,两位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肢体语言也很丰富,也很有自信心,使课堂都非常融洽和谐。
经济工作讲效益,课堂教学讲效果。这堂课的教学效率较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总体来说,这两节课让我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