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8建邺实验小学听后感
南湖二小 程路
2013年4月18日在充满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建邺实小学习了两节课,反思如下:
第1节课《叶和花(第2课时花)》,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师生有意义互动多。
课堂从全班合唱江南民歌——茉莉花导入,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过渡到观察四种花,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即花的共有结构特征;然后,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到科学实践中去,通过对毛鹃花的解剖、汇报,使学生更加明确花的结构,实验前有学生的深入思考,实验中有教师的个别指导,实验后有学生的充分汇报,整个实验环节开展的非常有序,、高效;最后通过对不完全花——百合花的观察,让学生能水到渠成的发现深化理解有完整结构的完全花和不完整结构的不完全花,教师教的自然,学生学得轻松。
在每一个环节中,师生间的互动都很多并且是有意义的互动。首先课的导入部分就为整节课堂奠定了良好的轻松活跃的参与氛围。其次,在概念的形成上,教师尽量多的是问你看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提问,完全是在依照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课堂上的概念建构,虽然在花的结构部分,因为过于关注学生,而导致时间上的大量消耗,但是教师关注学生的这个出发点是每一个教师都应遵循的。在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上,教师也即时予以评价,这让回答了问题的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而暂时胆小的学生也可能会想要去试一试。
第2节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巧妙,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
课堂由一个鸡蛋放到水里会怎样开始,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学生联想到死海的现象,想到向水中加盐,或者借助于漂浮的物体将鸡蛋托起来。其中,借助漂浮物实验由师生演示完成,重点是每个小组进行加盐使物体浮起来的实验,在实验前,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教师再予以点拨,整个实验进行的有序而高效,针对一个小组实验暂时失败,教师予以了宽容和等待的态度,允许他们小组继续实验,这种等体现了学生的学并不是同时的,而是有快有慢,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进行实验总结的时候,教师也有针对性的播放了一段死海上物体浮起来的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
此时,将橡皮泥放入盐水中,发现它依然沉下去,这意味着此时也许可以用其他方式使物体浮起来,学生思考并进行尝试,发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有可能让它浮起来。再请每一位学生进行橡皮泥改变形状的实验,此时学生在思考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显得更有针对性,学生的理解也更深入。最后根据潜水艇在水中能够自由沉浮,猜测其中的原因——当学生众说纷纭的时候,教师适时出示潜水艇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发现潜水艇中充满水即增加重量后会下沉,而通过打气的形式将水排出后重量减轻,就会上浮。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物体重量的增减,会改变其沉浮状态。
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教师会有意识的进行本环节的实验原理解释,但是由于学生太过于投入活动,有时会忽略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分析。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更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
授课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配合丰富的实验材料,更是紧紧抓住了在场学生、教师的注意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师生间关系融洽,互动充分,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学目标的实验。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想学、主动学,这才是教师的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