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4.18建邺实小听课感 赵子仪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4-26

                         建邺实小听课感

    第一节课《叶和花》,我是和支老师同一年进来,支老师的每节课我都听的很用心。从这节课来看,支老师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评价学生,不知道说什么。到这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有效评价每一次发言。更能从学生回答,生成的问题,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掌控课堂游刃有余,加上一项淡定沉稳的教风。完全不像是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倒像是很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

    其次,纵观本课,属于认识、观察、了解的认知性的课。三年级有大量这样的课。支老师很好的把握住了观察的要领。有学生答出花的颜色,立即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好,立刻就能得到用眼睛看是观察的一种方法。同样的方法引出看、听、闻、摸。教学生最重要不是知识,而是方式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方式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最缺乏的,过于拘于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识这是这节课最大亮点。

    最后,这学期教研主题:提升课堂效率。支老师的这节课这点上没有做的很好,教学目标没有达到,效率偏低。像很多老师所说的那样,对环节设计适当的压缩、删减。例如:观察花可以放到解剖花的前面,不用图片观察;解剖花时对花瓣、花蕊等数目的计数没有必要等。细节决定成败,一节成功的课,必须计较细枝末节,精益求精。才能让课堂效率最大化,如果在这点上多下点功夫,我想课会有质的飞跃。

    第二节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马老师是刚工作的新教师,但对于这节课,马老师发挥的相当的了不起。我听过一次试上,个人觉得马老师是一位临场发挥性选手。压力越大,表现的越好。例如:在讨论捏橡皮泥时应该注意哪些的时候,马老师直接就问刚才那个形状正确的船为什么会沉入水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落水原因,从而知道注意事项。比从教师嘴里讲出要好上一百倍,这是课堂上生成的,不是预设的,能够从课堂上快速提取你需要的东西,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底的,马老师做到了。

    其次,本课的环节设计也是相当的巧妙。把鸡蛋从盐水中浮起来提到前面来讲,我这是经过多次试上后的结果,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但一开始就点题,还能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对死海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很容易想到加盐的这种方法,接着再想其他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在写这篇听课感的时候,突然萌发了一种构思。只用橡皮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使它浮起来。改变形状、借助漂浮物是肯定可以的,橡皮泥的密度大约是1.1g/cm3,盐水的密度是1.36g/cm3。也应该可以(需要实验证明)。使物体变轻,可以借助加重物来完成。使橡皮泥纵贯全课是不是效果更好,期待下次有人这样上。

    最后本课很多问题是封闭条件下开放式的问题。当然,作为许老师的徒弟,很自然看到许老师的影子。这种半开放式的问题在处理的时候,其实很考验教师的功底。马老师在这节课上完全拿捏的很好,我想这离不开马老师自己和备课老师的努力,在短时间内有很明显的提升。加上马老师风趣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这节课听的很轻松。用一位老师的话来说,学生学的开心,老师听的开心!

      两节“一文一武”的课,不得不说上都很精彩,搜寻每节课的精彩之处,补足自己不足,观察每节课不足之处,谨戒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