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南京市四区联片听课感想
新城小学
11月7日,在瑞金北村小学的四节市级公开课以“促进深层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研讨”为主题,四位老师经过精心的准备,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进行授课,通过恰当的活动设计和问题引导,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模糊概念,逐步导向科学认知,以此促进学生深层思维的发展。
高艳老师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课堂中充分安排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材料带到课堂上研究,通过追问学生铅笔芯是不是真的不亮,不亮的原因可能是那些,为什么金属的铅笔盒也不能导电,牢牢把握课堂生成的情境,在情境的进一步研讨中,促进学生深层思维发展。
王玮老师的《神奇的水——毛细现象》则通过实验和层层递进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你的猜测是什么”、“是材料什么的不同决定了它们能不能使水往上爬”,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生动形象又简洁清晰地讲解了水的毛细现象。
谢娟老师的《声音的产生》,轻松愉快,帮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在玩的背后,谢老师颇费了一番功夫去精心构思。课的开始,谢老师说我有一种特异功能,把小朋友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也为后来振动停止声音消失的讲解埋下伏笔。谢老师先以“用什么方法能使保鲜膜和纸发出声音”,让学生知道“动”能让东西发出声音,接着就有学生发出质疑,那摇头、晃笔也在动,为什么没有声音。如何完善这个答案呢?接着谢老师拿出尺子和橡皮筋让学生再次实验,观察1.如何使它们发出声音,2.发出声音时它们是如何动的,3.把看到的情况画下来。通过这三步的思考,学生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然后谢老师通过反证法,那么当振动停止的时候,声音就该消失,呼应上课开始的特异功能。
高冉老师的《电磁铁》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玩电磁铁,通过电磁铁能吸引的回形针数目为何有多有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线圈的数目、电池的数量、螺杆的长度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科学探究的旅程,自己设计实验,自己绘制电路图,自己进行实验,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协助者,在学生走到岔路口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往知识的海洋深处遨游。
每位老师除了在课堂的预设和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本次研讨课的理念,而且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呈现上也匠心独具。如高艳老师在带领学生讨论铅笔芯、铅笔盒是否导电之后,出示了水和盐水,在具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王玮老师选择的四种让学生观察完能使水向上爬和不能使水向上爬的材料,体现了对比实验的思想,之后让学生观察能使水向上爬的材料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的前提条件;谢娟老师先展示保鲜袋和纸让学生知道“动”产生声音,而后再用尺子和橡皮筋让学生了解是振动才是产生声音的原因;高冉老师在选择螺杆时选用长短不一的螺杆,发电池时数量也不一样,而挑选展示的线圈匝数同样也是精心预设。
四节课,每一节课都深深吸引着我,有很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地方,让我受益匪浅。很多的想法和思路可以吸收到我的课堂上,帮助改进我的课堂教学和设计思路,我要好好向这些优秀的青年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