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听市四区连片教研课有感
南京致远外小 陈舒劼
四节课各有特色,都有亮点,让我感受最深和最受启发的是第三节由共青团路小学谢娟老师带来的《声音的产生》。谢老师教态亲切随和,课堂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首尾呼应,整堂课紧抓孩子的注意力、浑然天成。
首先,导入部分引人入胜,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从一个虚构的“特异功能”开始,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抓住了,虽然很快孩子们发现老师的本领没什么了不起而沾沾自喜,老师的一个问题使大家情绪逐渐回归平静并陷入思考——“为什么把大镲往身上一靠就消失了呢?”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很多现象只知其表,经不起追问。于是孩子们跟随老师的设计开始了认识“声音的产生”的探索之路。
其次,活动设计简单独特,适合学生理解和操作。
活动在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利用,学生在每个活动中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和发现。比如“制造声音”这个活动,选择了保鲜袋和纸两种常见材料,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习惯。教师将学生发现的制造声音的动作板书到黑板上,非常清晰得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都是动作,要在“动”当中才能发出声音。接着学生立刻提出质疑,身体扭动、脖子转动并没有发出声音啊?自然过渡到对于怎样“动”才能发出声音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选择塑料尺和橡皮筋两种常见物品进行探究,体现了教师在材料选择上的精心设计。整个活动中,教师都是层层引导,逐步深入,自然过渡。集体舞的环节也很有趣,调节了课堂节奏,让学生印象深刻。
最后,回顾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实质的提升以及收获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