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四区联片教研活动听后感
今天来到了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四区连片教研活动。来自南京市南片四个区的科学老师的代表为我们呈现了四节精彩的科学课。如果说上次的区内教研我感受到的是趣味和探究的话,那这一次则是岁科学课堂上的逻辑性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见识与了解。
第一节课是我们建邺区的高艳老师的《导体与绝缘体》,由于交通关系迟到了20多分钟。但是高艳老师还是将最后精彩的课堂结尾展示给了所有的听课老师。比如将生活中的钳子拿出来,生活中还是存在这这样的用绝缘体包裹着导体的例子的。
第二节课是我听了之后最喜欢的一种类型的课堂模式。即用实验现象带动科学探究。这节课是来自秦淮区王老师的《神奇的水》一课。这节课大部分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就将本节课需要出现的四个知识点分成两节课。但是王老师这节课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究了一个知识点——水的毛细现象。王老师这节课的逻辑性非常强,一个实验套着一个实验,一个现象带动着一个实验。课堂首先是通过准确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到了水会往上“爬”。然后让学生去提出问题,进而选用不同的材料去进行下一个实验探究。科学探究的逻辑关系很强。从学生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再到新的实验的提出。可以说这节课是我的菜!
第三节课课是雨花区谢老师的《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也是我去年的新教师展示课上过得一节课。虽然教材不同,但是科学课嘛,课堂的逻辑性还是应该大同小异的吧。谢老师这节课以从有趣的游戏开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抓住了,“为什么把大镲往身上一靠就消失了呢?”孩子们跟随老师的问题开始了认识“声音的产生”的探索之路。谢老师抓住了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玩兴比较大。所以这节课有很多的游戏贯穿着整节课堂。遗憾的是这节课缺少了那么一点科学味,即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