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12.12致远外小听课感想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12-17

上周四在致远外小进行的联片教研活动中,李海婷老师和陈舒劼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科学课。两节课均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却又缺乏探究经验和实验设计能力的特点,两位老师都做出了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动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听完两节课后,我的感想如下。

李海婷老师的《塑料》一课:

1.贴近生活,将科学知识与身边事物融合到一起。本课的一开始,李老师创设了小表妹来做客这一情境,一下子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假设招待小表妹的一系列活动中所要选取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对比塑料和其它材料各自的特点,从而找出塑料的优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课堂中进行对比的对象,学生会倍感亲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对比实验运用有效,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塑料的特点和优势。在讲解塑料比较结实这一特点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比较塑料袋和纸袋哪一个更结实。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对三年级学生锻炼实验设计能力很有帮助。实验中运用钩码来帮助学生加强量的概念很有意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李老师加入了一些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个想法值得我们学习。个人觉得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再多样化一些,探究的方面可以再丰富一些,尽可能将塑料的各个优点都涉及一下,比如可以每一组研究塑料的一个特点。

陈舒劼老师的《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一课:

1.构思巧妙,教材重组很成功。陈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将这一课上得很有新意。开头的吹泡泡小游戏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随后,整堂课的内容都围绕吹泡泡而展开:学生对吹泡泡提出问题→其中哪些问题能够研究→解释什么是能够研究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如何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从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能够研究的问题→将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变为可以研究的问题。一系列教学活动顺其自然地往下过渡,过程很顺畅,教学活动始终体现学生的学习意愿。最后,吹泡泡的任务教给学生,学生终于如愿以偿,课堂气氛也达到最高潮。学生的兴趣始终被泡泡带动,是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

2.先学后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如何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时,采用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教师再讲解的方式进行,这种先学后教的理念是科学课所必须的,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探究和摸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开拓学生的思维。

3.方法多样,学生参与度很高,能力得以提升。这一节课中,陈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讨论法、实验法和自学法等,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陈老师的课上得很从容,一气呵成,这和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有着必然的联系。前后6次调整教案,这份执着和负责值得我们学习;用心构思和大胆尝试,这份勇气和魄力更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