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在科学课中的使用
——5月22日听课感想
新城小学 魏海婴
情境的共性都是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以达到某个教学目的。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都使用了情境导入。
教学片断一:
投影出示图片,教师讲述:
有辆车在路上抛锚了,人拉的力气太小,拉不动,在自行车、大卡车和驴子中,哪个可以把车拖走?
生:大卡车
师:为什么用大卡车?
生:拉力大
师:那究竟是不是拉力越大,车子就能跑得越快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车的运动。(板书课题)
教学片断二:
师:老师请大家用筷子尽快的往桶里夹,给你们1min,每个同学体验下。
教师请夹的快的两位学生上台比赛,其他同学当裁判计时10s。(筷子不一样)
师:我来采访这位同学,弹珠好夹吗?为什么不好夹?(拿铁筷子的)
师:对比下这几双筷子,里面有没有包含什么科学知识?
生:有摩擦力……
师:追问什么是摩擦力?
两位老师运用情境的方式有着个人独特的理解。
情境使用的目标:支名烨老师的情境设计直接指向她的教学任务:实验。张秋原老师的情境设计则帮助她引出了话题:摩擦力。
情境与生活的联系:支名烨老师的情境设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有过真正亲身经历的却较少;张秋原老师的情境设计,不管之前学生有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每个学生都在游戏中获得了即时的感性体验。
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支名烨老师的情境设计中,学生被任务所吸引,小车的快慢和拉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张秋原老师的情境设计中,学生被好奇心所引领。这时老师如果追问“关于摩擦力,你有什么想知道的?”个人觉得会让整堂课的研究氛围更浓厚,问题意识更清晰。
好的情境问题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情境问题并不是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这一结论,也不是简单地提出“为什么”这一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发现问题(知识),自主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对问题作出猜想或合理假设,再通过师生互动解决这些问题。
这两堂课情境导入的使用,虽然有不一样的方式,但都殊途同归,达到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