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5的区教研活动中,本人非常有幸的听取了两位优秀科学教师的公开课。两位老师在课上展示出的能力和技术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位上课的老师是有多年、多学科从教经验的吴老师。早就耳闻我们建邺区有不少教学能力很强的老教师,但可惜以前都没有听他们上课的机会。今天这次《地球的形状》确实是让我大开了眼界。这节课只是目标太过“容易”,六年级孩子不上课就知道地球是圆的,教学中的实验也非常简单,六年级学生三分钟就能完成在地球仪上模拟帆船进港。所以想要上好这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为了增加这节课的含量,吴老师加强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艰辛”这一情感目标。为了把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吴老师在让小组选择讨论书上感兴趣的话题时,细心的安排每个小组讨论了一个不一样的话题,保证了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每一个小组都有话可说。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吴老师在授课中运用了生动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将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课堂也进行的轻松自如。最后在每个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在黑板上得到了一条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时间线,也体会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不易和坚持。而作为听课老师的我,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吴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人的教态,和强大的课堂组织能力。吴老师让我体会到,上科学课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表演的艺术。
第二节课的郑强老师上课风格和前一节课截然不同。首先《七色光》这一节课自身就是一门教学重难点对学生很有挑战性的一节课,而郑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肯定也难以模仿吴老师那样的教学风格。所以郑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在于实验的设计与创新。在一节课四十分钟里,郑老师至少演示了三个实验,学生尝试了三项实验,老师还布置了三项课后实验。实验的安排合理,设计也非常创新,特别是让学生用手电筒将七色光聚合在一起的实验效果非常好,克服了书上的七色陀螺旋转后颜色偏灰的缺点。短短一节课时间容量却是很大,学生从在太阳光下玩三棱镜发现的光的色散。从滤光纸实验中发现了白光是一种复杂光,色光是单纯光。在通过滤纸看图片实验中了解了滤纸透光的原理。学生的知识都是一步步从实验中获取,比老师的讲解更具有说服力。
两节课学科,吴老师的课值得欣赏,而郑老师的课更值得我去学习。在我还没有达到老教师的教学能力前,我需要学习的是郑老师踏实认真的研究课堂,丰富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手脑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