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课,地球的形状,教师教学设计精密,目标明确,教学指向性强。作为单元的起始课,重在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就这一主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先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小组内部对选择的话题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质疑。在全班交流时,再倾听其他学说的合理与困惑之处,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也充分利用了六年级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与沟通的能力,达到高效课堂的良好效果!
课堂还采取了模拟实验的形式,进行了海边大船出港、进港的观察活动,活动过程以投影形式展示在大屏幕上,各步骤清晰,学生也明确模拟过程的要点与观察的注意事项。在介绍地球的大小时,充分利用教材,以趣味性的计算进行,学生通过计算会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切身的体验。整个课堂内容充实,学生也就地球形状进行了充分的表达。
第2节课,七色光,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彩虹是间或出现的美丽风景,学生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单元的结束课,七色光涉及到本单元前面学习的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课堂通过课始的学生分组观察人造彩虹,聚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初步建立对光的复杂与单一性的直观感受。再借助于白光手电筒和红色滤光纸,制造出单色的红光,让学生对白色与红光建立起直观体验。此时抛出复杂与单一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可谓是水到渠成,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光的分解,那么逆向思考就可以设想进行单色光的合成,这也正是本节课的创新亮点。当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先用白光手电筒和滤光纸得到单一的色光,逐一呈现在大屏幕上,所有人都开始期待七种色光聚焦在同一处时,平日常见的白光能否神奇的出现。亮光处越来越白,那种科学知识带给人的极大乐趣与心理成就感,真是让人心花怒放。而这亲历的科学现象也会在孩子们脑中留下深刻的美好回忆,激励着他们今后在科学之路上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