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区科学教研活动听取了两位优秀教师的讲课内容。第一节课时由吴时祥老师教授的“地球的形状”,第二届课为郑强老师的“七色光”,两位老师的教课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让我受益颇多。在这里我谈谈本次教研活动我的感受与收获。
首先是吴时祥老师的“地球的形状”,本节课为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巧合的是,这学期我也教六年级的三个班,而这节课也是我下周即将要讲的新课。本着认真学习教学方法,理解本课重难点的目标,我仔细品味了吴时祥老师的课。
本节课所处位置比较尴尬,作为六年级学生,基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那么问题就来了,怎样把一个学生都知道的科学知识进行讲授呢?我认为,学生对于科学课的热情大部分在于好奇心,在于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上,而本节课内容恰恰是学生都知道的知识点,且实验内容少,那怎样才能在本节课上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吴时祥老师选择了书上的路线,即本节课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教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因为学生都知道,而是让学生去沿着古人探索地球形状的科学道路,一步一步去体味这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要去感受古人在没有先进科学仪器的条件下是怎么完这项科学探索的。
吴时祥老师上课开始后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直接开门见山,以手中的地球仪为引子,让学生回答地球的形状。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答案都心中有数,因此吴时祥老师很巧妙地没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直接抛出下一个问题:那人类是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形状呢?学生立马从之前的“切,我们都知道”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自我幻想,对啊,我是从在书上得到的答案,那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古人是否犯过错误?带着这个疑问,吴时祥老师很适合时机的让学生阅读资料,阅读各个国家地区各个时间段里对地球行形状的认识。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习效率明显增加。
学生看完后进行各组汇报,这里体现了吴时祥老师一个细微之处:在学生阅读时吴时祥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并且在交流中安排了小组分工,做到每个组选择的故事都不一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便以各个故事展开下去。实验部分,吴时祥老师本节课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吴老师丰富的肢体动作,他经常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情境中去,与学生进行互动。本节课吴老师很好的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各个场景,切身实际的感受古人探索的过程,从中寻找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我收获很多,对接下来我的工作也很有帮助。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比较娴熟,问题不多,因此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灵活对待知识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第二节课是有郑强老师带来的“七色光”。上课开始后,郑老师首先抛出问题,光是什么颜色的,彩虹又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决问题后,郑老师展示了带来的三棱镜,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户外进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兴趣很浓,发现也很明显。回到教室后学生进行汇报,郑老师趁热打铁对太阳光分解后的七色光进行了分析,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光的颜色不是单一性的。
接着,郑老师通过演示红色激光灯能够穿过红色滤纸而穿不过绿滤纸这个实验告诉学生一种颜色会吸收其他颜色的光。那七色光混合后是否就是白光呢?学生提出问题,郑老师也设计了针对性实验。书上设计的实验是做七彩陀螺,然后转起来会发现该陀螺变为白色,但经过课前实验操作,发现这个方法效果不佳,因此郑老师设计了一个新实验,他用七个手电筒,通过在电筒前摆放七种颜色的滤光纸形成七种颜色光束,然后再将七种光束融合在一起,学生发现交集处是白色,逆向证实了白光是七色光组成的。这个实验我认为设计的非常巧妙并且现象明显。
接下来进入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这个难点涉及到了小学生未曾涉及的反射光领域。但是郑老师很好的和学生学习了这个知识点,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
本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郑老师的实验设计思路让人耳目一新,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郑老师上课语言很简洁,没有重复性语句,学生容易听懂,不转弯子。同时让我意识到,对于实验,我们要善于动脑子去想实验方案,力求做到效果明显,学生容易上手。
本周的教研活动对我帮助很大,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让我受益颇多,希望通过这些优秀教师的师范,我能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