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须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此原则应在每节常态课中得以贯彻。今天的两节教研课以常态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课堂教学。
吴时祥老师展示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学生对于地球科学是十分感兴趣,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却已大都了然于胸,再加上老师带来的地球仪模型,似乎课题的答案已经不需要由老师来揭晓了。这是现在科学课常遇到的情况——孩子们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如果你问“你们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吗?”听到回答后一定觉得这节课都不用上了,所以这样的问题可以问,但是一定还要用更多答案背后的问题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吴老师一直是一位从学生思维出发、善于思考的老师,对于本节课,他也巧妙地设计了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主线、深入研究每一个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思路,从学生兴趣点出发,通过阅读资料、小组交流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人类漫长曲折的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他们对未知的知识、更深入的思索更感兴趣。所以,吴老师就是一位领路人,带领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了解这段历史,让科学史教育充满科学味儿。
吴老师有几个提问和讲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阅读到张衡提出“浑天说”时,吴老师问:“你对张衡认为地球像鸡蛋有什么困惑?当时的人们能欣然接受吗?”此时,孩子就会想了,张衡到底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推测?他的依据从何而来?需要借助怎样的研究工具?在没有工具的帮助下,人们普遍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在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帆船进出港”演示实验之前,吴老师还以大地球仪和小乒乓球为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小物体分别放在这两个球体上面,会有怎样的不同,进而理解古人为什么用肉眼可见的范围看不出地球表面不是平的。学生需要充分的感性体验,也需要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本课中吴老师对此都考虑到了,有效达成了本课目标,值得我们学习。
郑强老师展示的是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一课,这节课充满了深深浅浅的物理知识,既十分有趣,又充满对学生理解力、想象力的挑战。虽然热热闹闹,但本课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多项活动也始终围绕着探究白光是复合光的主题进行。从听课学生的角度来感受,郑老师的课堂节奏稍微快了一点,但对于通过各项实验验证建构出白光是复合光概念这一目标还是有效实现了的。郑老师对于课本中提供的实验进行了更多创造性地修改,用单色光叠加实验替代了彩色陀螺旋转实验,更符合儿童思维特点和科学性,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令人信服。在常态课中,经常需要老师深入思考教材中的内容和设计意图,善用教材,又不能全盘照抄,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研中,十分期待此类常态课更多的展示,毕竟这是最有助于提高日常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最大程度受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