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我在晓庄一实小聆听了分别由吴时祥老师所执教的《地球的形状》和郑强老师所执教的《七色光》。
首先是吴老师的《地球的形状》。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地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究其本质是对于科学史的学习。
然而科学史的教学很难不落窠臼,要么讲远了跑偏了远离本课的教学内容,要么照本宣科,相对于平时的理论+实验教学,学生由于不用动手,很难产生比较大的兴趣。我由于参与了吴老师的备课,因此对本课的难度深有感触。我们几经修改,甚至在最终上课前还进行了大量的修改。然而,吴老师现场的表现,确让我们见识到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原本无趣的科学史经过吴老师丰富有趣的肢体表演使得学生依然听的兴高采烈全神贯注。
除了肢体语言之外,吴老师还运用时间轴将原本分散的科学史连接了起来。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而第二节课郑强老师的《七色光》,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光的传播、光的色散与合成设计了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从光的折射角度设计了“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和“制造彩虹”两个活动,从光的合成角度设计了“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活动。重点运用丰富多彩十分有趣的教具来对“光的分散与合成”进行了突破。使得学生们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在乐中学。还原了科学的趣味性。
两节课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感觉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能让我有所收获。
(本文由陆亚宇从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官网直接推送至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