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11.20金中实小听课感想——莫愁湖小学 李楠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2-10

这学期,我区的教研活动都是围绕“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进行研讨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激励、支配等作用。

我和谭老师执教的《变色花》相比,教学目标一致,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不太相同同,但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下面将我和谭老师的处理方式进行对比,谈如何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对比一:

李:以“花”为引子,化难为简解决问题;

谭:以“花”为主线,增强课堂趣味性。

两节课都是以“一朵会变色的花”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我的设计中,只是把这朵变色的花当做引子,引发学生的思考“红花绿叶上究竟有什么物质”。而学生在实际解密时,直接探究物质可能是什么,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一些物体的检测,从而发现了“变色花”的秘密。解密之后,再次以“花”为引子,拓展如何使“红花绿叶”变为“绿叶红花”,借助“试管”支架,直接用酸碱液体来代替,由红到紫至绿,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学生清晰明了;在谭老师的执教中,他将“变色花”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变色花”的尝试,发现花变色的秘密。第二次“变色”,仍用之前的变色花进行探究,颜色多彩的变化,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乐”中获得知识。

无论哪种设计都旨在让学生明白“用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来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方式不同,一个以“花”为引子,借助支架,一个以“花”为主线,殊途同归。

对比二:

李:猜测——引导实验——结论

谭:自主探究——推论

结合“变色花”的秘密,实验也是这节课的重头戏。我在处理时,遵循了一般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提出猜测,提供材料引导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推断出结论。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谭老师的实验设计,从开始探究变色花的秘密到后来探究酸碱中和的秘密,学生都是自己通过实验的现象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减少,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特别是课堂中第二次“变色”时,将红花“洗白”的过程尤为精彩,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思考。

对比三:

课堂结构不同导致实验材料选取不同,目标殊途同归

在我的课堂中,学生采用了先进的榨汁机进行紫甘蓝汁的提取实验,快速,简单,现象明显,与时俱进,我觉得效果更好,利于后面的实验。因为整节课,我都是借助于“试管”支架进行探究实验的,所以我选择的实验器材是以试管,滴管为主。学生操作有序,科学味很浓。

在谭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用传统的“捣蒜”方式提取紫甘蓝汁,水温以及力度的控制是这个过程的重点。谭老师以“变色花”为主线,所有的实验都是用花来进行的,而花的材质较脆弱,若用滴管实验,容易蔫了。他用棉签代替,既保证了效果,又避免了问题。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人的想法都能创设出不同类型的一节课,但我们都是朝着相同的课堂目标而去的,我觉得“同课异构”挺有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