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发低烧”》同课异构教学评析
南湖二小 丁亮亮
今天上午在晓庄第一实验小学参加品德教研活动,有幸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其中朱老师的《地球在“发低烧”》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一是源于朱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二是由于去年我在李老师的指导下,也教学过这一课。同样的内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也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不同的导入,同样的精彩。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我采用的是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北极熊生存危机”的新闻视频,学生在观看时,当看到画面上一只北极熊在即将融化的一块冰面上孤立无援时,孩子的心都随之牵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朱老师则是在课前布置了“小调查”,学生到小区、街道等地方,针对气候变暖问题进行调查采访。课堂一开始,朱老师就巧妙地安排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两种课堂导入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多样的教法,异彩纷呈。
这堂课涉及到许多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更好地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和朱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了解地球“发低烧“的影响时,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探究地球发低烧的症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过程,了解了地球发低烧的危害。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给学生机会去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播放电影《后天》片段,使学生达到一个情感的“制高点”,残酷的现实让学生受到心灵的冲击,从而产生“对地球负责”的强烈愿望。
朱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汇报紧密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列列相连。并且将大量的资源信息转化为有效地数据、图片、图表等,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动耳、动眼、动嘴,从而动心、动情。在总结这一环节时,老师不是过多的说教,而是用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配上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渲染,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拓展延伸,激励导行。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思品教学必须向生活延伸,向现实延伸,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实践品德课上的道德认识。
我和朱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都设计了“为地球退烧而行动”的环节,倡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实际行动出发,从身边做起,设计“退烧”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这样的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的行动得到了指导,价值得到了提升。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扩大思品教育的外延,让教育意图蕴含在学生无时无刻的生活中,才能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这样的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方式,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我们教师。在这样的研究中,我们能够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