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着、成长着
——品德教研活动听课后感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 袁君侠
今天上午在晓庄一实小聆听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陈蕾老师执教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二步骤“班级问题的确立”。第二节课是来自金陵河西小学部朱静老师执教的六上“地球在发‘低烧’”,听完课后两点收获:
一、教研形式的人性化。
两节课后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教研员李老师不愧是学心理的,她要求我们先针对朱老师课堂的优点,用一句话来夸夸她。
“图片的直观性、”“亲切的评价语言”“延伸意识、导行意识、”“环环相扣,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深入浅出;拓展延伸,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多种形式触发孩子情感”……尽管要求只说一句,但大家还是忍不住多说几句。
接下来是自由发言时间,许多老师都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小的陆老师就提出“最后的行动环节略显空洞了一点,点子不一定很多,关键是可行,比如这个周六就有地球一小时活动。另外地球发低烧多带来的后果三个方面也是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的,教师不宜打乱顺序。”
南湖二小的戴老师就讲到了关于评价与提升的问题。这种教研方式不是第一次,清楚记得第一次听到李老师说评课希望要先说优点,再提建议。
当时虽然我不是上课的老师,但是我的心里暖暖的,我们经常说对孩子应该先表扬后提建议,就像写评语,先针对孩子的优点来表扬,最后提出建议,这样更利于接受,我想教研的目的不是批斗,应该是促进。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对整个过程的付出来说,首先就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当提心吊胆地上完一节后,迎面而来的却是一连串的问题,这种打击无疑是残酷的,而李老师的这种做法正体现了人性化,我喜欢!
二、公民教育重过程
开学之初我也准备这学期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难产”。当时真是有了一种“畏难”心理,但又觉得自己决定的事情,就这样放弃了很可惜。
今天就是抱着这种犹豫不决的心理去学习的,听了陈蕾老师的课,又听了市教研员罗老师和北京东路小学陆老师的点评,心理似乎又有了点信心。尤其是当听到罗老师说“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公民的意识,也许最后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但是他至少影响了周围的人去关注这个问题,也许等这一代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豁然开朗,内心苦苦纠结的问题有了答案。
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是否成功有效,关键是看你的问题最后解决程度。现在想想只要孩子们关注了、参与了、成长了就够了,是否能解决那不是一两个孩子能说的算的。这样来看,似乎又不是那么难了。
当然我知道,第一次带学生搞这种活动,会有很多难题,就像北小的陆老师说的那样:“每次孩子都是碰了一鼻子灰来找你,你就要一步步地引导,刚开始是非常艰难的,孩子一窍不通,教师步步指导,仅仅是指导,不是替代。”决定在自己班级开展这项活动,再难也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