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让孩子触摸“活着的历史”
——《跟着唐僧去西游》教学例谈
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 戴春晴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如何寻求一个点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乐于探究?有效提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问题提出——提领而顿”“ 问题呈现——兴致盎然”“ 问题生成——好处多多”三个方面谈谈有效提问如何让孩子触摸“活着的历史”。
关键词:有效提问 问题生成 活着的历史
《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跟着唐僧去西游》就是这样的历史性题材。教材内容丰富: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力求让学生通过对印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独特的生活习俗的了解,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尊重不同的民族和他们的生活习惯。
对印度孩子们知之甚少,如何引领孩子们走进印度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激发他们探究印度的兴趣?如何寻求一个点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乐于探究?有效提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问题提出——提领而顿
1、核心问题的确定
如何引领孩子走进《跟着唐僧去西游》这样的历史性题材?我一直很苦恼,因为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太多了,我该如何梳理文本,确定目标?在仔细研读了教材,阅读了大量关于印度的资料之后,我发现“宗教”在印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人几乎人人信仰宗教,宗教也渗透到印度的习俗、建筑、舞蹈、饮食等方方面面。如果就宗教引领孩子展开学习,可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确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印度宗教知多少”,力求让孩子在对印度宗教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激发探究印度这个神秘国度的浓厚兴趣。
2、衍生问题的拟定
印度人称“宗教博物馆”,走在印度的大街小巷,你能处处感受宗教的氛围,
宗教已经融进印度人的生活,恒河沐浴、恒河丧葬、饮食、建筑、舞蹈、文学……无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显然这些都是因宗教而衍生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对印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于是我拟定了“印度文化、习俗知多少”这个问题,引领孩子自主学习,走进印度,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二、问题呈现——兴致盎然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梳理了“印度宗教知多少” “印度文化、习俗知多少”这两大问题,如何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激发他们探究印度的兴趣?咱们来看一段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咱们将继续跟着唐僧去西游,开始印度之旅,说说你最想了解印度的什么。
生1:最想了解印度大文豪泰戈尔。
生2:我最想了解被称为母亲河的恒河。
生3:我最想了解印度的泰姬陵。
…… ……
师:呵,大家想了解的还挺多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这两方面研究印度,走进印度——(ppt出示问题:“印度宗教知多少” “印度文化、习俗知多少”)
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
生1:我知道印度人吃饭的时候用右手,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象征。
生2: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人们在恒河中沐浴,祈求好运。
生3:我知道印度人喜欢跳舞,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上几下。
生4:印度的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
…… ……
师:看来大家课前准备做得挺充分的,其实印度的神秘远不止于这些。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他们的了解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浅显了解上,不够全面,不够深入——问题的呈现让我对孩子们已有掌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何引领孩子深入地走进印度,探究印度的神秘?“其实印度的神秘远不止于这些。”究竟有哪些神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兴致已经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这就源于“印度宗教知多少” “印度文化、习俗知多少”这两个有效问题的魅力。】
三、问题生成——好处多多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教学,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的问题,教师巧妙地将预设转变为师生共同直面生成性问题。这过程老师无法周密的预设,而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教师既关注课前的精心设计,更要密切关注教学过程的真实状态,智慧地捕捉生成,不断调整教学行为。
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有如颗颗耀眼的珍珠,能让一节品德课充实、丰盈起来,能让孩子因为这些问题的引领,走进文本内容,能让孩子的情感也在各种对话中萌发,真的达到以德育人,可谓好处多多。
1、“活着的历史”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印度的历史也是如此,课堂上我引领孩子前往印度来了一次神秘之旅。
师:印度有哪些宗教?
生:印度的宗教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犹太教、袄教等。
师:请看看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出示印度宗教图)
生:我看出在印度很多人信仰印度教。
师:印度教是个怎样的宗教?谁能为大家介绍介绍。
生1: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灵。
生2:印度教徒相信在恒河中沐浴会洗去身上的罪孽。
生3:印度教徒相信种姓制度,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
师:感谢你们为大家介绍了印度教,你们知道吗?印度可是佛教的发源地呢。为什么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呢?
师:感谢刚才几位同学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印度教,那佛教呢,你能说说吗?
生1:信佛的人常吃斋、念佛,都比较善良,把人往好处看。我奶奶就是信佛的。
生2:佛教相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师:现在你知道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了吗?
生:因为它们正好相反,一个相信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一个不相信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师:(点头赞许)其实“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的原因不仅于此。请看这样一段资料(ppt出示一段“突厥人入侵印度后摧残佛教、印度教”的文字资料)
同学们,请用心看看这段文字,对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你有没有新的想法?
生:突厥人入侵印度时,佛教主要集中在印度的少数繁华地区,突厥人占领了这些地区,他们疯狂地毁灭佛教寺院,摧毁佛教的力量。
师:是的,“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就这样佛教几乎消失,可印度教为何可以盛行呢?
生1:印度教神庙遍布印度各地,从城市到乡村无处不在,突厥人无法控制印度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没有办法根除印度教。
生2:突厥人入侵印度时,印度教就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很多方面,突厥人想统治印度必须充分利用印度教。
师:现在你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是否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了呢?
(孩子们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连连点头。)
师:是呀,由于印度教与佛教本身的原因,更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抓住了一个生成的问题——为什么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如今却盛行印度教?文字、图片、讨论……孩子们在对话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印度这个国家浓厚的宗教氛围,走进了真实、鲜活的印度,走进了“活着的历史”。这段“活着的历史”是孩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习得的,而非老师作为一个知识点灌输于他们。这也体现了鲁洁教授“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的理念。】
2、“奇妙的旅行”
托马斯·凯利曾说:“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在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只要老师匠心独具,就可以为孩子创设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好似经历一次或兴奋、或奇妙、或伤感的旅行一般。
师:刚才有同学说最想了解印度的泰姬陵,谁来为大家介绍介绍?(ppt出示泰姬陵图片)
生: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的君主“沙杰罕”为皇后“泰姬”修建的的陵墓。
两人非常相爱,但是“泰姬”在生孩子的时候死去。“沙杰罕”伤心得一夜白头,他耗无数钱财,用22年时间为爱妻修建了陵墓,这座陵墓全是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的。
师:听了这个凄美的故事,想不想近距离、多角度地欣赏泰姬陵?
生:想(脸上满是期待)
(音乐声中,泰姬陵向同学们尽情展示着她的美轮美奂。孩子们惊叹声一片。)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泰姬陵真是太美了!
生2:我真想亲身领略泰姬陵的美!
生3:泰姬陵不愧为建筑奇迹!
师:泰姬陵为何被称为建筑奇迹呢?
生1:国王沙杰罕让无数人们耗无数钱财,用22年时间才建成的。
生2:泰姬陵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而成,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
师:欣赏着这美丽的泰姬陵,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印度古代的劳动人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2:泰姬陵是印度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生3:泰姬陵是印度劳动人民用汗水、心血铸就的!
【看着孩子脸上的惊叹,捕捉孩子眼中的神往,倾听孩子吐露的心声,感受着他们的意犹未尽,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进行着一次奇妙的旅行,他们好似来到了印度,来到了优雅的泰姬陵。试想,如果咱们的品德课堂上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借助于品德的课堂来旅行,来了解印度的泰姬陵,来了解品德教材中的历史,孩子们一定好学、乐学!】
3、“情感的提升”
儿童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是有着生命涌动和心灵追求的存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教育内容只有走进孩子们的生命和心灵,才能体现其德育的功能。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有效的提问,提升孩子的情感,达到其育人的功效。
师:跟着“印度宗教知多少” “印度文化、习俗知多少”这两大问题,咱们走进了印度,你对印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了吗?那你对现在的印度了解吗?
生1:印度是少数几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生2:印度电子技术也非常发达。
师:是啊,在硅谷人们看不到印度人就觉得不正常。在印度有这么一所IT大学,猜猜其录取率是多少?
生1:8%
(师微笑摇头)
生2:5%
师:(师依然微笑摇头)告诉你们只有2%(孩子们满脸惊讶,有的“啊”地叫出声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原来印度不仅是个拥有古老习俗的国家,科技竟然也如此发达。
生2:印度让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挺多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看似距学生遥远、实际上已与学生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今日印度,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已经通过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等不同侧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这里教师又启发并引导学生了解现在的印度,让他们对印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孩子们能对印度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这正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世界公民的意识,知道我们的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增进对世界的亲近感,愿意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的中国人”的理念。
此时此刻,孩子们情感上已经有了一个飞跃,借助于“你了解现在的印度吗?”这一有效提问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通过对现在印度的了解,培养孩子世界公民的意识,正确看待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的确,历史教育不应教给孩子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孩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
《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有效提问的喜悦。《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题材要真正打动学生,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提问,引领孩子把历史演绎得富有生命的色彩,让历史从幕后走向台前,以鲜活的面容站在儿童面前,成为真正“活着的历史”;通过一些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真切感觉是在进行奇妙的历史之旅,触摸“活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