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活动化
——品德课堂永远的主旋律
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 戴春晴
学情分析:
在教学之前,咱们不妨来做个学情分析。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几乎每天在接触一些塑料制品。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他们对塑料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的比较多,他们尚不能辩证的看待塑料等一些工业制品,缺乏提一些合理的建议的能力。教师应该正确加以引导,使学生能通过表象看本质。逐步养成一分为二地看待存在的事物、现象的习惯,促使学生的辨证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念引领:
咱们的品德教学中,李老师一直倡导生活化、活动化的理念。孩子在“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上,教材所承载的教育得以达到孩子心灵的最深处,孩子的心灵得以润泽……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王晓蕊老师将本课设计为这样三个大的活动:塑料制品应用广、塑料制品优点多、白色污染危害大。
在三个活动从对塑料的认识,到了解塑料的诸多优点,进而深思白色污染的危害之大,三个活动其实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顺应了孩子的接受能力。
听后感受:
一、多彩生活中走近塑料
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可见,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咱们在进行品德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时时考虑到孩子的生活,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唤醒孩子的生活。
王晓蕊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孩子的生活——
1、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带来一个袋子(黑色),(晃一晃)里面装的是些什么呢?谁来猜一猜?猜中有奖!
2、请猜中的同学上来把东西拿出来给大家认一认,袋中物品一一摆放到讲台上)(尺子,跳绳、电线、玩具、牙刷、球等)
3、扬起手中塑料袋,又指指讲台上的东西:你发现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制成的?对了,塑料!(出示板书:塑料)
“猜猜是什么”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猜中的去拿袋子里神秘的东西,可想而知孩子的期待。一样又一样孩子们熟悉的塑料制品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很自然地引入了“塑料”的话题。从孩子积极的参与中,从他们兴奋的眼神中,看得出他们对塑料这个话题是感兴趣的。
课上类似的环节还有很多,王老师力求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目睹塑料鲜亮的颜色,触摸到塑料的质感,感受到诸多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之大。因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塑料,所以他们交流起来自然兴致盎然。
可见,品德课要与孩子的生活对接起来,要智慧地将孩子的生活融进课堂,唤起他们心中最真最切的情感体验。
二、多种活动中引导行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从不同方面促进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品德课是一门导行的课程,孩子在课堂上习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他们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可见,导行是咱们品德课的追求。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导行呢?生硬的说教显然效果并不理想。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用一双慧眼去捕捉课堂上的生成点,在生成中提升情感,让“行”于悄然间飘然而来。老师引领孩子对“限塑令”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请孩子回忆生活中家人是怎么做的,其实这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行”的落实。让孩子说,其实不言而喻,咱们就是要多多注意少用塑料袋,让地球妈妈得以畅快地呼吸,让地球妈妈变得更美,用自己的言行为减少“白色污染”做出微薄的力量。
三、讨论合作中得以提升
《品德与社会》课也倡导合作、探究,让孩子在合作中习得知识,内化情感。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课上找到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
爱达花园小学是一所小班化的学校,在课堂上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灿烂绽放。王老师在课堂上就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探究塑料的优点,组内交流。这样的小组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机会,而且讨论的同时,孩子的思维也在碰撞,对塑料的优点有了更多的了解。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让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孩子们于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不知不觉间将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咱们的品德课也就真正来了个“知”“行”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