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成为“活性因子”
今天王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的《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王老师是一位工作才第三年的年轻老师,她从未带过中年级,所以这次选择四年级的课来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由于王老师是首次接触品社教材,所以在备课时,我们特别关注教师如何用教材。经过讨论,我们决定从以下两点出发,处理教材。
第一:教师与教材完成“同构”。
这一课的内容层次很清晰,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也以教材的思路,顺序安排教学。第一环节,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书上的表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然后,以塑料豆豆这个虚拟人物来介绍学生不易关注到的层面,如:航天工业、医疗用品。让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第二环节,认识塑料的优点。四年级的学生容易有实质感受,但可能不善于总结。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先安排了塑料豆豆的介绍,启发学生去比较、去思考,更重要的是联系实物来说明塑料的优点。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表述,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第二:基于生活事实异构教材
教材是固定的文本,但是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由于学生所在的生活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开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本课的第三环节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教材上安排了两处留白,1是“我的创意”,设计减少“白色污染”的好办法;2是“环保小卫士”,想想保护环境我们还可以做什么。通常教学进行到这里,容易陷入空想。学生们可能会发散思维,提出创意,但往往流于形式,不会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所以,这一环节我们加入了新的内容——限塑令。它是政府针对塑料污染,在近些年颁布实施的一项条令。它给全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孩子或亲身体验,或耳濡目染,都对限塑令有些认识。让学生在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宣传、执行限塑令,给学生指出了一个行动的方向,一个可以身体力行的行动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虽说这只是减少塑料污染的一个方面,但学生若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中,亦是一种实效。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的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一根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用教科书教”,在具体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让教材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