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心中的110》评课 南湖二小 戴春晴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11-14

与生活相对接的活动化课堂

                 ——听濮春兰执教《心中的110》

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   戴春晴

    鲁洁教授曾经说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这句话就十分精辟地指出了咱们品德学科的两大特点:生活化、活动化。是的,作为一线的品德老师,我们都尽量地在自己的品德课堂上践行着,力求自己的品德课堂能够成为与孩子生活相对接的活动化的课堂。今天观摩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濮春兰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一课,对这一理念又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心中的110》一课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提高学生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清晰了教学目标,在鲁洁教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的理念引领下,濮春兰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生活化、活动化的品德课堂。

一、 独具匠心的导入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精彩的导入是必要的条件。

    一段视频“班上的同学张子豪被一个陌生的叔叔接走了”,自然地切入到“陌生人”这个话题。妙的是濮老师没有一下子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经过,她让孩子猜猜张子豪会和叔叔说些什么?最后他为什么又跟叔叔走了呢?让孩子在看视频的时候进行换位思考,思索的,说出来的其实就是孩子自己平时的经验,再揭示视频的真实情况,让孩子始终兴趣盎然。

    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孩子对“何谓陌生人”有了感性的认识。濮老师还通过判断题让孩子对陌生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原来陌生人不仅仅是自己不认识的人,自己见过但是不熟悉的同样也是陌生人。

二、挖掘生活中的资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努力挖掘生活中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从而深化孩子的道德认识。

    当有的孩子谈及“我可以借助打电话来帮助摔倒在地的老人时”,濮老师适时地问:“110是什么电话?”“什么情况可以拨打110?”“你知道怎么报警吗?”老师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来讨论,让孩子对如何报警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的做法让人赞赏,如何强化这些看法呢?濮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位110警察叔叔谈如何报警。

    警察叔叔的介绍井井有条,让孩子明白了遇到这样的事情究竟可以如何报警。警察叔叔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他的话有着权威性,孩子们对如何拨打110更清楚了,他们微微颔首,他们嘴角挂笑,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学有所得。

三、思辨中让学生明理导行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会大胆地取舍,并适当在教学中加进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孩子直面社会热点问题,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濮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特意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人跌倒受伤了,而路过老人身边的人很多,居然没有人去扶他。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扶吧,有人曾经吃过亏,老人将受伤的责任推在做好事的人身上,做好事者百口莫辩;不扶吧,老人摔倒在地,也许举手之劳,就可以给老人以温暖。这个两难的问题在社会上的的确确地存在着,让人们很纠结。

    “如果是你,你看到了这个摔倒在地的老人,你会怎么做呢?”濮老师将这个两难问题抛给了孩子。

    生1:“我很想去帮助这个老人,但是我也担心,担心老人会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

    生2:“我想帮助老人,我可以打电话,求助110什么的。”

    师:“表扬你,真是一个机智的好孩子。是啊,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有必要的防范意识,但是也可以尽可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悟的样子,我很欣慰。孩子从这节课上他们不仅收益了要有防范意识,更收益了防范的同时,可以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人帮助。孩子们经历了这样一个思辨的过程,他们会觉得其实社会很美好。老师在课堂上给予了孩子正面的、美好的东西,孩子的社会性得到了增强。看待这样的两难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会一味地去逃避,或是去谴责,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索,有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思索。

    “何谓陌生人”“如何面对陌生人”“锦囊妙计”——在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中,孩子们学习着,也收获着。他们对心中的110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时刻将110放在心间,要保持警惕,也要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濮老师正在践行着“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