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精彩
——听《不说话的“朋友“》后感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 袁君侠
新课标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基础为契机,为儿童创设良好品德形成的环境,这是我们品社课程的追求。
我个人认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中年级品社课的主旋律。品社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作为品社教师,我们必须在每节课开始把握这个核心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今天听了刘鄢老师执教的《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让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一、话题源于生活
教师没有从拗口的“公共设施”概念入手,而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开始聊起来,这些设施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处可见,也可以说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叫“公共设施”。如果上课开始老师先介绍“公共设施”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知道的公共设施,这样必然让孩子感觉索然无味,更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后面安排的“发现朋友受伤害”的环节也是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因为他们平时在小区里玩,肯定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样,用源于儿童生活的真实镜头,学生感受更真切,也就自然地进入角色,为受伤害的朋友说出心里话,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要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
二、形式适于学生
在这节课上,刘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交流、体验、思考到最后的养成。
从开始的猜谜语到“我为小区请朋友”,还有后面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替他们说说心里话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只有像课程标准所说的一样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形式的组织上做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
三、情感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个人认为情感是行为的催化剂,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就是“激发他们保护公共设施的情感,”也就是导行的目标。孩子到实际生活中是否真的能有这种保护公共设施的公德意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课堂上他的情感深度。这节课上,刘老师表面没有突出这个目标,但是无时不在达成这个目标。例如,语言的渲染、视频的冲击、故事的感染和换位思考等环节的设计都是想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保护公用设施的情感。这样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