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立足生活事实,追寻生活意义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10-10

立足生活事实,追寻生活意义

    说起中秋节,现在的孩子会想到什么?若只凭个人思考,恐怕大多数孩子只会想到月饼。双节长假过后,我们就要上《中秋与重阳》这课的第一课时,与孩子们聊聊中秋节。授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的生活层面上。

    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只有在生活中,道德才会展示。道德就是对于生活方式、生命实践的理解和选择。道德又是生活的目的系统,它所指向的是生活的展开与提升,是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完善的生命实践。它引导人们去发掘生活的意义,即“我应该怎样去对待自己的生活?”“什么才是更值得自己去过的生活?”“怎样生活才能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鲁洁教授认为,人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意义、生成意义、实现意义的过程。人不是简单地按照自然所规定的那样活着,他要按照他所理解的生活意义活着。所以,我们品德教学力求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相联结的世界。

    这一课,书本上的内容很简单,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传说故事。孩子不懂何为习俗,何为传统,但他们知道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在尊重学生前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回忆中思考、总结、升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着学生一起活动。从圆圆的月饼联系到观赏中秋的月亮,再从遥望月亮引出《嫦娥奔月》的动画故事,通过体会后羿遥祭月亮、思念嫦娥、渴望团圆的心情自然串联起学生的生活——“我们过中秋的时候都是和谁在一起的呢?”由此引出“家人团圆”的中秋习俗。不是仅仅告诉学生中秋习俗有哪些,而是从一年一年相似的行为中总结得出哪些是习俗,更将这些习俗联系为一线,感受其中的蕴义,从而自发自主地去沿袭这些特有的传统习俗。我想:教学不仅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更应该让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孩子心中萌芽。

    在现有的生活层面上,几乎没有孩子能够准确地区分传统节日和公立节日,甚至有孩子将外来节日混杂其中。这一难点不仅是品德学科,语文也同样如此。是不是孩子不能理解的我们就不教,甚至不提呢?这样,恐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那又如何教呢?二年级的孩子无法理解太深的历史和历制,怎么才能区别传统节日和公立节日呢?我们选择了最直接的区别——公历日期的不同。课堂上出示今年中秋与国庆的日期,再出示去年中秋与国庆的日期,让孩子的小眼睛去发现不同。聪明的孩子一眼就看出:国庆的日期始终是10月1日,而中秋的日期改变了。这时老师再用红线标注出今年和去年日历上公历日期下方的农历日期,让孩子发现:中秋节还是有一个固定的日期,那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段的教学点到即止,不再谈论。课的尾声引出重阳节之后,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知道重阳节的农历日期,总结:像这样有固定的农历日期的节日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课后让孩子询问爸爸妈妈,或者翻翻日历,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的传统节日。虽然这样教学后孩子肯定不能即刻就分清哪些是传统节日,但课上给了他们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日后的知识建构打下基础,引导他们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发现、思考,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