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质课观摩学习心得
有幸在金秋时节来到湖北武汉,参加全国品德优质课观摩学习。除了聆听来自各省市优秀教师的执教,还能和同行的老师一起畅所欲言的交流研讨,这的学习状态轻松,但却充实;短暂,但回味悠长。
冲击下的冷静思考
各地教育水平有差别是这不言而喻的,所以各地呈现的课也有不同的优缺点。听惯了南京的课,习惯了南京的思路,再去听其他地区的课,难免觉得有些“别扭”。 “别扭”在教学理念不同、教学策略不同、思维深度不同。这不仅仅是表现形式上的区别,通过课堂的表象透视教者对于教材的挖掘,学情的了解,逻辑思路的构建。反观自己的教学,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也会出现这些问题?
1.教师是否“想当然”?没有严谨的、科学的认识,只是“大概、差不多”,留给学生片面的认识,对学生以后知识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
2.有没有充分把握学情?课堂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重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再华丽、再顺畅的教学过程都是无用功。
3.联系生活,是不是仅仅把生活的现象引入课堂,而没有引领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缘由。
惊艳后的反复品味
在这次展示的几节优质课中,浙江省一位男老师执教的《不和香烟交朋友》一课给我们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沉着、幽默的个人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平等对话、思维碰撞的课堂让听课现场的很多老师对为之称赞。这篇苏教版六上的课文是我们同去的老师都非常熟悉的一课,之前也在各种公开课上听过这一课。所以对这节课的感悟也是在惊艳、对比、思考中不断生成。
惊艳:节目情境的创设和对话氛围的营造非常成功。老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进入课堂,把学生当作节目嘉宾。主持人采访嘉宾:“你们喜欢家人抽烟吗?”“吸烟的危害是什么?”“你知道吸烟对人体哪个部分伤害最大?”“你发现吸烟对家人的身体造成了什么危害?”……通过问题引导,在一步步深入知识性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刻意的铺垫,没有做作的煽情,老师简洁幽默的过渡语、及时多样的评价语,让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在这样平等、轻松的对话环境中,能够大胆地表述自己想法。
对比:教学缺少整合与辨析,思维是否就缺乏深刻性?这节课上,教学的知识点几乎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联起来的,如吸烟的危害,吸烟的致病率,“二手烟、三手烟”的概念,以问答的方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老师进行补充,学生再给予反馈。而南京的近年来的课,常见的是就某一主问题,多角度发散支线,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对比之下,这节课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线段型,知识点一个连一个,先后承接;而南京的课,知识结构多呈网状分布,知识点环环相扣。显然,网状分布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整理、分析、联想等能力的要求更高。另外,这节课上仅出现了一个案例:原来品学兼优的小王因吸烟而导致辍学、生病的故事。让学生思考:①为什么小王会抽烟?②生病后的小王会想什么?③你们有什么启发?这三个问题几乎都是“顺势思维”,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应该给出怎样的答案,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南京的课,案例的思辨性更高。如:为什么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却不对烟草的制造和销售加以限制?通过对现象的反思,探寻问题的成因。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碰触到问题的答案。
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一节成功的课?注重情感的渲染,缺少深度的探究,教学会显得浮华,学生会以充沛的情感对待生活,却缺乏智慧;追求理性的思考,少了情感的浸润,教学则显得冷冰冰的,学生用逻辑、用科学去解析生活,却少了圆融。品德教师更要在教学中寻找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晓庄一实小 陈蕾